摘 要:同輩群體在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產(chǎn)生向上動機、提升移情能力、促進友善生成、提供友善實踐之域。同時,同輩群體亞文化亂象加大了友善價值觀生成難度,同輩群體的壓力容易引發(fā)不友善行為,同輩群體內聚力較強易引發(fā)對他群體的關注和責任減少。促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需要探索發(fā)揮同輩群體作用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同輩群體;友善價值觀;生成;作用
一、引言
同輩群體指“由家庭背景、年齡、愛好等方面比較接近而形成的關系比較密切的群體”。大學生同輩群體指由年齡相仿,社會地位相似,興趣愛好相同,價值觀念相容的個體組成的關系密切的群體。由于大學生同輩群體具有相似的經(jīng)歷、成長階段、心理狀態(tài)、文化品位,他們更容易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學生也更喜歡在同輩群體中學習。當代大學生同輩群體具有平等性、內聚性、網(wǎng)絡延展性、互感性、異質性和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阻礙了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
二、同輩群體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
(一)同輩群體壓力促進大學生產(chǎn)生向上動機,激發(fā)友善動力
同輩群體壓力有助于大學生突破同一性危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點,正確認知自我,規(guī)劃自我發(fā)展。這種作用主要通過大學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而發(fā)生的。一方面,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被肯定需要,同輩群體往往具有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觀念,遵從可能帶來認可和接納,背離則可能招致疏離和排斥,這種壓力有助于他們將自身的觀念和行為趨向同輩群體的要求。另一方面,群體規(guī)范和文化產(chǎn)生的壓力對大學生有一種隱形的約束力和向上的推動力,促進大學生關于友善的認知螺旋發(fā)展。大學生通過橫向比較,尤其是和群體內的榜樣、典范等相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產(chǎn)生向上的動力,向榜樣學習。
(二)同輩群體豐富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提升移情能力
同輩群體具有關系的密切性、互動頻繁性,通過線上、線下交流互動,能夠豐富成員的人生閱歷,提升移情能力?,F(xiàn)實生活中,同輩群體往往距離較近,在生活、學習中交集較多,通過閑談、傾訴、分享、討論等,有助于開闊大學生的眼界,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網(wǎng)絡終端的推陳出新、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為大學生即時分享生活提供便利。如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QQ空間、微博、論壇等,有助于拓展同輩群體的規(guī)模,提升同輩群體的異質性,使他們能夠通過自媒體即時發(fā)布消息、分享生活、交流體悟,是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接觸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事件,大學生對社會有了更多的感知和思考,其中對獲取苦難事件、志愿服務等信息,能夠有效提升其移情能力。
(三)同輩群體非強制性的方法促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的方式和手段
由于同輩群體具有自愿性、內聚性、互感性等特征,促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的方式主要通過以下4種。其一,典型模仿。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且在群體交往中往往生成向上動力,以核心人物或典型人物為榜樣,改變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其二,群體暗示。暗示指以機械方式起作用的方式,不涉及反思性。在群體中,成員之間具有互感性,一種情緒的產(chǎn)生,可能彌漫傳染至整個群體,使人們產(chǎn)生情感共鳴。其三,從眾。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壓力,放棄自己原有的思想和行為,轉而與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的做法。在一個道德氛圍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中,能夠有效抑制不友善行為。其四,評價。評價主要通過大學生強烈的被認可需要發(fā)揮作用。同輩群體的評價事關自身能否被接納,通過評價,大學生可以反思自己存在哪些不良行為,加以轉變。
(四)同輩群體滿足大學生交往需要,成為友善實踐之域
同輩群體作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域,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友善能力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其一,同輩群體內成員具有相似性、平等性,對個體的認可度接納度、包容度較高,能夠滿足大學生歸屬需要,建立自信,增強自我效能感。其二,同輩群體能夠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抑制由于心理不健康導致的不友善行為。青年大學生內心鎖閉性較強,但在同輩群體中,他們往往愿意袒露心聲,尤其網(wǎng)絡和終端技術的發(fā)展,為他們表達自我提供便利。網(wǎng)絡的便捷性、匿名性、文字加圖片的表達模式、互動性等有助于他們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交流體驗、感悟、心得,表達情緒和訴求,解疑答惑。其三,內部成員互相關懷和幫助,踐行友善價值觀。在青年群體的相處中,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情感的敏感性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學會關心、尊重他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嚴格地說,自我教育開始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關心,開始于從他人身上看到同自己身上一樣好的東西的愿望?!逼渌模吶后w中往往關系平等,有助于發(fā)揮成員的主動性,提升對群體和他人的責任感。同時,在群體互動中承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鍛煉友善能力。
三、同輩群體不良影響制約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
(一)同輩群體亞文化亂象加大了友善價值觀生成難度
多樣多元、瑕瑜互見的同輩群體亞文化加大了友善價值觀生成的難度。其一,同輩群體亞文化包含的不良價值觀念消解友善價值觀。如亞文化中存在的暴力文化、幫會文化、色情文化可能導致道德觀念淡漠、漠視生命,產(chǎn)生孤立、霸凌、侵犯等不友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反社會化傾向。其二,同輩群體亞文化具有反抗性和解構性,容易引發(fā)大學生道德混亂,混淆是非善惡。如惡搞現(xiàn)象,是大學生渴望被認同而不得,表達自我、反抗權威的一種呈現(xiàn),其中對主流文化的消解,容易導致道德無主。其三,同輩群體亞文化具有個性化和娛樂性,弱化了友善價值觀的理論魅力。
(二)同輩群體的壓力容易引發(fā)不友善行為
一方面,群體暗示可能抑制同情,帶來道德冷漠。在一定的道德場景中,若有成員選擇冷漠對待,則這種態(tài)度可能彌散到整個群體內,給群體內其他成員帶來暗示,形成一致的態(tài)度,最終帶來道德冷漠。這種暗示大多是沒有意識的,機械的條件反射,不涉及大腦批判和選擇,往往一段沉默、一個眼神就能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情緒化的表達可能激發(fā)其他學生不友善言論。大學生作為青年,社會閱歷較少,具有較強的社會敏感性,對社會事件反應比較激烈,若不能得到較好疏導,容易在現(xiàn)實生活和網(wǎng)絡空間發(fā)表情緒性言論,通過成員互動發(fā)揮感染作用,誤導其他人,激發(fā)不良情緒。
(三)同輩群體內聚力較強,減少了對他群體的關注和責任
同輩群體中,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是興趣愛好、生活經(jīng)歷,成員往往自覺、自愿加入,對本群體責任感較強,這也會帶來對他群體的忽視。此外,隨著網(wǎng)絡同輩群體的發(fā)展,“宅”現(xiàn)象凸顯,弱化了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青年大學生渴望被理解,同時內心鎖閉性較強,其本我的沖動、本能常常在現(xiàn)實中被壓抑,而在網(wǎng)絡同輩群體中可以得到釋放。這可能導致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隔絕和抗拒,產(chǎn)生人際問題。
四、發(fā)揮同輩群體在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中促進作用的策略
同輩群體蘊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運用了多樣的教育方法,成為有效載體,能夠促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大學時期產(chǎn)生人際孤立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情商(為人處世)、生活習慣等,而這些因素是可以進行學習和轉變的,所以,要重視同輩群體的教育意義。一方面,要進一步挖掘、運用其中的友善價值觀教育資源、方法、載體。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提出策略,消除或降低同輩群體的不良影響。
第一,以尊重為前提,以對話為方法,重視同輩群體在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生成中的作用。自尊指“學生對自我的肯定以及對自身人格與尊嚴的維護心態(tài)。自尊是個體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的力量源泉,是自我教育的內在因素?!比绻粋€學生沒有了自尊心,那他將藐視一切,“如果沒有敏銳和強烈的自尊感,那就談不上自我教育了”。大學生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自尊感,對社會熱點事件十分敏感,渴望在社會事件上發(fā)聲,與主流文化和權威對話,要在尊重和對話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引導。第二,以主流價值觀引領多樣的群體亞文化,營造良好群體氛圍,化解價值危機。當前群體亞文化中不乏正能量的信息,同時夾雜著大量消極信息。要重視同輩群體亞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引領,追求真善美;以正能量占據(jù)文化陣地,促進群體行為準則對真善美的彰顯。第三,關注網(wǎng)絡同輩群體發(fā)展,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和負面信息監(jiān)管。隨著終端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同輩群體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生命意識的影響日益凸顯。發(fā)揮網(wǎng)絡同輩群體的正面促進作用,必須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同時加強對網(wǎng)絡不良文化的立法和監(jiān)管。第四,加強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導,發(fā)揮典型示范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自我教育就是用某些尺度來比較和衡量自己”。同輩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往往具有較強的人格魅力,獲得成員信服,對群體內成員的影響巨大,對其進行教育是改造群體文化觀念的關鍵。群體內核心人物的示范作用不同于學校塑造的榜樣,他們自身帶有權威,和成員有著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其所言所行,價值觀念的影響往往不言自明,通過更加隱蔽的方式產(chǎn)生直接效果。因此,在關注榜樣塑造時,更要注意核心人物的重大作用,對其思想進行引導。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勵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邢寶君.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踐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保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9BKS16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賈月(1990—),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