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汲取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同時,產生熱愛中華文化,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古詩文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诖耍疚膹膫鹘y(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出發(fā),并重點提出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其中的有效滲透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xiàn)狀;滲透方法
一、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
(一) 感受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價值觀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文經過多位專家小組的精心篩選,其中的每一篇古詩文都是古詩文中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的傳統(tǒng)精神讓古詩文流傳了一代又一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F(xiàn)在初中語文教師面對的是00后的學生,這一代學生生活在幸福的生活中,在祖輩、父母的寵愛中長大,時尚、前衛(wèi)、大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是與此同時也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國家意識淡薄的思想。通過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能夠讓初中生形成愛護國家、自覺承擔保護國家使命的責任。比如,學習杜甫“國破山河在”的為國擔憂之心,學習辛棄疾“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豪邁,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為國捐軀精神,讓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感受到他人為國家利益敢于奉獻的精神。
(二) 學習積極樂觀精神,樹立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在古詩文中有很多詩詞都可以表現(xiàn)出詩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受到詩人積極樂觀精神的渲染,有助于初中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比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陶淵明《飲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陶淵明的仕途之路是如何坎坷,曾經四次做官的陶淵明慘遭三次被貶,最后選擇隱居桃林,過悠然自得的生活,增加學生對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的同時,讓學生學習到陶淵明堅毅的品質,面對仕途不順仍然堅持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飲酒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之感,但是卻并未因此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相信人生中還有光明。通過這類詩詞的欣賞與品鑒,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潛移默化受到感染,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
(三) 領悟詩人對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樹立堅韌不拔的優(yōu)秀品質
具有遠大的理想對于初中生的學習與今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而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以堅定的信心、堅持不懈地追求以及堅韌不拔的品質作為助力,才能得以實現(xiàn)。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古詩文的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引領學生感悟到愚公面對不可能完成的理想而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習愚公面對理想不放棄的高貴品質,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潛移默化熏陶,樹立堅持不拔、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
二、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方法
(一) 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情
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理念,因在中考的試題中幾乎很少涉及古代文學常識之類的內容,教師便在課堂教學中極少涉及此類知識的滲透,學生為了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數(shù)抱著書本學習,幾乎不會主動了解古代文學常識,因此導致學生在機械理解古詩文知識的學習模式下,無法感受到古詩文學習的樂趣。因此需要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搜集相關的古代文學常識性知識,不僅拓展了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的視野,同時滿足了初中生在古詩文學習中的好奇心,激發(fā)了初中生對于古詩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常識等知識的深度挖掘。
其次,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耐卣古c延伸,比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魚我所欲也》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中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以“仁”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從“舍生而取義者也”中滲透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道德標準,從“不食嗟來之食”中滲透中華民族人民從古至今的民族氣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中所蘊含的高貴精神與品質,從而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產生熱枕。
(二) 傳授傳統(tǒng)文化內容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古詩文均蘊含著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或忠君愛國、或關心人民疾苦、或尊長重友、或知人論世等等。以忠君愛國思想的傳授為例,在封建社會的君主制統(tǒng)治下,人們將忠君與愛國視為一體,這一概念在朝代更替中一直未變,古代的愛國大多是在國家與君主在危難之時,能夠不惜性命、挺身而出保衛(wèi)國家、護衛(wèi)君主安全,這便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部編版教材中涉及很多具備愛國主義精神的古詩文,讓學生在探究古詩文中的語言之美同時,受到忠君報國思想的感染,進行形成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比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雁門太守行》的教學中,詩人李賀在詩文開頭幾句中極力渲染了戰(zhàn)爭的慘烈場面,最后表達出為了報答君主知遇之恩,甘愿為國捐軀的志向。又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唐雎不辱使命》中,通過唐雎與嬴政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唐雎為了國家嚴正立場、為了保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而將生死置之度外,不卑不亢、不畏強暴的鮮明個性。
(三) 感受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在古詩文的賞析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中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意境之美,受到古詩文中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影響,豐富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促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古詩文與現(xiàn)代文的措辭等存在巨大差異,古詩文具有措辭嚴謹、語言精練、韻律感強、具有畫面感等特點,如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分析與鑒賞詩詞中的邊塞途徑中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因而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品味?!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作者利用比喻的手法將樹上梨花比作積雪,勾勒出塞外雪景,然后以空曠的塞外、陰郁的天空、飛揚的白雪營造出了送別的場景,鮮艷的紅旗在銀白的世界顯得“獨樹一幟”,通過由畫及詩的角度探索古詩文中的古人審美趨向,讓學生在鑒賞古詩文、嘗試創(chuàng)作詩文中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底蘊,同時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四) 體悟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在古詩文中體悟傳統(tǒng)文化精神,引領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是語文教師應關注的重點內容,在古詩文學習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能夠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以古詩文作者的高尚情感與人生態(tài)度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審美情趣、高尚精神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此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比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望岳》中,杜甫所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未獲取功名,但是并未氣餒,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樂觀與自信,讓學生在這種精神的感染下能夠積極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又如在《破陣子》中領悟作者的壯志未酬、為國盡忠的決心,雖白發(fā)老矣仍然希望上陣殺敵,深切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三、 結語
結合上文可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古詩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改進古詩文教學方法,深度挖掘古詩文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促進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生成,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顧偉球.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J].教書育人,2018(29):14-15.
[2]格桑卓瑪.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1):45-46.
[3]金小平.初中語文古詩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9(2):29-31.
[4]何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8):90-91.
[5]樊怡平.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0):66-67.
作者簡介:
黃媛,江蘇省啟東市,江蘇省啟東市建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