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一琦 郭占濤 孫建波 羅印升 俞洋
摘? 要: 根據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學科特點,針對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有效教學理論,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探討其教學的有效性。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盡可能減少教學投入的基礎上,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完成預期目標。
關鍵詞: 有效教學; 混合式教學; 中職;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9)05-0049-04
職業(yè)教育在我國已經歷時近百年,成為國民教育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002年和2005年國務院兩次召開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并頒布《關于大力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2〕16號)和《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02〕35號)文件,推動了職業(yè)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受政策驅動,我國職業(yè)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發(fā)展時期。信息技術類課程是近年來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新興課程,且具有教學內容更新快、實踐操作性強的特點,與傳統(tǒng)課程有很大差別。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通過該類課程的學習,可養(yǎng)成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動手能力。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缺乏對信息技術類課程微觀教學層面的研究,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過度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主體性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教學手段和模式單一,使得課堂教學出現效率不高,甚至無效的現象,難以滿足社會對職業(yè)技術型人才的要求。
一、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一直以來是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體現學校教學是否具有明顯效益的關鍵標志。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最關心的問題。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盡可能減少教學投入的基礎上,運用良好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可以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完成預期目標。本文根據中等職業(yè)學校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學科特點,針對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有效教學理論,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探討其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國家,研究者借鑒了經濟學上的效果、效益、效率概念來界定教學的有效性,指出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不違背教學活動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以少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預期目的,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益[1]。20世紀60、70年代,西方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注意力從教師開始擴展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至20世紀80年代,教學有效性研究日趨成熟,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有效教學模式。
我國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是在吸收和繼承了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分別在1983年[2]和1997年[3]首次提出和論述了有效教學,2000年出版了《有效教學》專著[4],認為有效教學就是促進學生形成有效學習(即有意義學習)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越來越活躍,其內涵也在不斷發(fā)展。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最優(yōu)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獲得整合、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進步和發(fā)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整合、協(xié)調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基本內涵,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是通過符合教學規(guī)律,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的教學實現的[5]。
2008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明確:“中等職業(yè)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重點,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辦學,增強職業(yè)教育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突出職業(yè)道德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yè)能力,提高其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备鶕械嚷殬I(yè)學校的特點,就其信息技術類課程而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實踐操作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教學規(guī)律,采取恰當方法,營造和諧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培養(yǎng)情操、提高素質、全面發(fā)展。因此,中職信息技術類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即有效果;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滿足社會需求和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即有效益;同時還要讓學生學得省力省時,即有效率[1]。
二、混合式教學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們都在運用著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取決于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又取決于培養(yǎng)目標,中職學校培養(yǎng)的是“適用型”的中等技術人才,因此在中職信息技術類課程課堂教學中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強調能力培養(yǎng),并在教學中滲透職業(yè)道德教育,立德樹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提升素養(yǎng),提高就業(yè)能力。
(一)翻轉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翻轉課堂教學法隨之應運而生。它是在互聯網技術與教育高度融合后產生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實時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學、選學、有針對性地學,真正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它是以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反思性、合作性為理念的全新教學模式,與職業(yè)教育改革的要求不謀而合。
翻轉課堂是這樣一種教學形態(tài),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微課視頻,學生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師生間、學生間面對面交流討論和完成作業(yè),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它將傳統(tǒng)課堂單純面對面的教學轉變?yōu)槊鎸γ娼虒W與在線教學相結合的、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和可視化學習。如果將學習劃分為“知識的傳遞”與“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兩個過程,則傳統(tǒng)教學大多僅關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忽略了知識的吸收內化,翻轉課堂教學則有效彌補了這一缺陷。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操作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知識點明確,操作步驟明晰,課堂教學中可嘗試使用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活動由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1. 課前差異化學習(個性化學習)。課前,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組合,根據學情精心制作微課視頻并上傳,用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中職學生因其年齡特點,注意力持續(xù)集中的時間較短,因此微課視頻時長一般在5—8分鐘。由于中職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基礎差異很大,學習能力也有強有弱,如果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很難使課前的自主學習達到預期的目標,會使一部分同學吃不飽而另一部分同學吃不了。因此微課視頻可分兩個層次:一是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性微課視頻。該視頻淺顯易懂,學習基礎差和學習能力弱的同學通過觀看學習,能夠達到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二是較高要求的提高性微課視頻。學習基礎好和學習能力強的同學通過觀看學習,可以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達到更高的要求,學到更多的知識,這樣就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差異化、個性化。微課視頻中提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學習理論和基本操作,然后完成與視頻內容有關的小測驗。教師隨時檢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根據測試結果,分析學生對視頻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
2. 課上引領式學習(引導性學習)。在課堂上,其教學活動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二是教師點評講解。在分組討論時,將觀看基礎性微課視頻和提高性微課視頻的同學進行搭配組合,這樣觀看提高性視頻的同學可以起到引領作用。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傳授,互助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巡查各組的討論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點撥答疑,引導學生討論并完成作業(yè)。師生間、學生間面對面進行交流,良性互動。教師點評講解主要是對學生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并對學生普遍掌握不好的難點做重點的講解,梳理知識脈絡,搭構知識框架。通過學生研討或教師答疑、闡釋等過程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拓展能力。
3. 課后提高性學習(拓展性學習)。課后,教師針對每單元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知識測評練習,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師生間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隨時為學生解惑,針對學生內化知識后的疑點進行有的放矢的個別輔導,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為學生提供更高要求的拓展性微課視頻,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使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這種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很大的學習自由度,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fā)展,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
(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混合式教學
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日益普及,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資源層出不窮,這為利用智能手機進行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提供了條件。藍墨云班課、QQ、微信等應用軟件,功能強大、操作簡易、獲取方便,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只要合理使用,就能夠在教學中發(fā)揮促進作用。如果將實體課堂稱之為“線下”、虛擬課堂稱之為“線上”,則“互聯網+”時代的“課堂”應該是“線下”與“線上”優(yōu)勢互補下的有機結合,課堂內涵得以外延,這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相長。
藍墨云班課是藍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動教學助手APP,它是一種使用移動智能設備的云服務平臺,依托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如手機)隨時隨地進行即時反饋的互動教學。藍墨云班課主要功能包括實時檢查學生到課情況、課程資源共享、進行問卷調查、學生答疑、交流平臺、學習效果測試等。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嘗試使用了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將手機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師生互動的即時性和便捷性,使師生可以進行線上線下充分的交流。
1. 課前教師推送資源,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前將教學資源(微課視頻、課件、文檔、音頻、網頁鏈接等)上傳至云班課終端,并發(fā)布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為學生解疑釋惑,并找到共性問題,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手機上學習,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實現了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
2. 課上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吸收和內化。課堂上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有的放矢組織教學活動,可將課前預習時疑惑較多的共性問題以及教學重難點發(fā)布在藍墨云班課的“頭腦風暴”功能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或討論或講授,師生間充分互動,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講授完重要的知識點后,可將預先準備的小測試題發(fā)至學生手機,利用藍墨云班課的測試功能進行隨堂小測試。小測試題目可采用選擇題,學生完成測試后,教師可立即導出測試結果數據,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藍墨云班課的課堂表現功能可用于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時學生可舉手、可搶答、可隨機、可指定。讓內向的同學參與討論,以正向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表現自己。
3. 課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提升,并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將作業(yè)發(fā)布至云班課APP終端,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可在線提交;作業(yè)形式多樣化,可以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利用藍墨云班課的測試功能,師生間、學生間的討論還可繼續(xù)進行,學生可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其他學生可以解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解答結果進行評價,既可以答疑解惑,也可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利用藍墨云班課的投票答卷功能,學生可對本節(jié)課學習掌握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提出建議和意見,進行教學反饋,教師導出數據后,可對教學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價,分析學情,并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改進。
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按需推送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可隨時隨地獲取資源進行自學,有利于實現自主性學習。藍墨云班課可促進師生、生生間的良性互動,幫助師生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使課堂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而且氣氛活躍,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成了學習過程的提供者、幫助者。藍墨云班課強大的云計算功能,可及時進行精確的數據反饋,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動態(tài)與實時的診斷、評價和記錄,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平臺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強大的輔助教學功能,可幫助師生進行適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大有助益。
俗話說: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一定要服務于教學內容,要契合學生特點。各種課堂教學方法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將各種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優(yōu)勢互補,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大數據時代,混合式教學應該成為教學模式的主流。課堂教學中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真正做到師生共處同一頻道,實現教學共鳴。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主動學習,愿意學習。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巧,使學生達到“我要學、我樂學、我會學”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苗瑞丹.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價值與功能探究[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2):67-72.
[2]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M]. 上海:上海出版社,1983:30.
[3] 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47-250.
[4] 陳厚德. 有效教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9-30.
[5] 汪晰琦. 中職計算機基礎課有效教學研究[D]. 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1:10-11.
收稿日期: 2019-07-15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B133);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7JSJ249)
作者簡介: 諸一琦(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職業(yè)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