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櫻花小學 王亞峰
南京市從2016年起提出“促進學習,促進生長”的概念,讓每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而當我們站在學生立場上回顧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fā)生時,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伙伴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是在“小先生制”思想關照下,基于情感認同將學生結成學習伙伴,通過討論、交流、講授等方法,促進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共同掌握知識及提高技能。 通俗地講,就是學生根據(jù)其情感認同組建學習小組開展教學的一種方式, 學習伙伴在小組中互相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fā)揮特長,各盡其能,通過優(yōu)生帶學困生的方式, 既提高了個體的學習效果,又完成了小組的共同目標。
伙伴讓學生凝聚成一個整體,借助于學習伙伴的力量,讓學困生融入集體,同時被集體所推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無法關照到所有學生這一弊端,使學生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發(fā)展。 這是我國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一些課堂中,經(jīng)常會聽到“四人小組討論一下”“請你幫幫你的小伙伴”, 但是也會聽到一些教師說“合作學習課上熱鬧,課下收效甚微”等。 這表明一線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伙伴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伙伴學習的組織和運行還缺少研究。 一個課題中的一節(jié)教學案例能為我們指明方向,我校課題研究課“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就是這樣的一節(jié)課。
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節(jié)課中,教師設置了四次伙伴學習活動,讓學生用伙伴學習的方式自主探究關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第一次合作】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今天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師: 每個組的同學每人從信封中任意抽取1根小棒,總共抽取3根小棒(信封中共有4根小棒),請組長將這3根小棒拿在手中, 然后請每個小組請一個代表說說選擇的是哪三根,將四種不同的選擇板書在黑板上。
人人參與,分工合作,第一到第三位學生抽小棒,組長將小棒合在手里,其他人匯報。
及時反饋: 將每組抽取結果及時板書在黑板上,師生共同檢查合作的完成情況。
強調(diào)學習結果:一是伙伴學習的方式(每人都參與,每人都有任務);二是伙伴學習的結果。
【第二次合作】
師: 我們總共抽取了四種不同的方式(18cm,15cm,8cm;18cm,15cm,6cm;18cm,8cm,6cm;15cm,8cm,6cm)。 每組用本小組抽取的小棒嘗試圍成一個三角形(注意:3根小棒要首尾相接)。
師: 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伙伴學習,那么我們第二次的合作要注意什么?
生:互相幫助。
生:每個人都要圍一次。
生:要先有想法再行動。
……
師: 從組長開始順時針, 每人拿3根小棒圍一次,其他同學可提供幫助或觀察,將觀察到的結果寫在練習紙上。
教師請一個小組示范,其他小組效仿完成。
及時反饋:邀請四個不同方式的小組代表上黑板操作(給相應的組進行加分)。
強調(diào)學習方式: 教師在明確提出合作目標后,指出每個學生都要圍一次三角形以參與合作,同時其他學生也有相應的任務:給予他人幫助,或觀察寫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合作的規(guī)則和方法,既要強調(diào)“一起”,又要強調(diào)“獨立”。
【第三次合作】
師:剛才我們通過擺三個三角形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的任意兩邊都大于第三邊,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個關系呢? 我們可以怎么驗證?
生:再舉一些例子看看符不符合。
師:我們可以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看看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關系。
活動要求:
1.小組成員2人在學習單上用直尺任意畫出兩個三角形。
2.另外2人量出這兩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并標注出來。
3. 再請2人算一算每個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邊,將算式寫在三角形旁邊。
4.小組交流,每人說說每個三角形任意兩條邊長度的和是否都大于第三邊。
強調(diào)成果展示:第三次合作的內(nèi)容基于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三角形, 教師再次強調(diào)將成果寫出來,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合作的成果。 并且對于本成果,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展示,個人在小組內(nèi)的成就感也增強了。
【第四次合作】
師: 如果三根小棒的長度分別是8cm、5cm、3cm,能圍成三角形嗎?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組討論。
本次合作,教師指出合作目標后,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分工,但是小組成員依然能規(guī)范地完成任務。
一堂課的教學是否成功, 評價的標準來自學生,本節(jié)課教師沒有說出一個結論,都是學生在合作交流下自主討論得出。 當然,這都得益于教師對伙伴學習的組織。
本班學生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實驗班,班級中的36名學生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每人按最喜歡在一起學習的成員從高到低排列,和最不喜歡在一起學習的成員從高到低排列。 最后通過問卷分析,基于學生的情感認同將學生結成“學習伙伴”,從而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每組2~6人。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伙伴學習,我們也對學生的滿意度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伙伴學習很滿意,但是也有很多學生提出了本組的伙伴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這些問題,教師和學生專門用一節(jié)課時間制訂出了本班伙伴學習的“約定”。
1.不吵架,不說謊,不嘲笑別人,不互相指責。
2.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學習別人的長處。
3.小組合作時分工明確,主動承擔責任。
4.有序發(fā)言,認真傾聽,積極參與。
5.討論問題時聲音要小,不打擾其他小組。
6.尊重每個同學的想法,善于接納別人的意見。
表1 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考評標準
該評價標準由各任課教師商量制訂,各小組民主評議通過執(zhí)行。 該評價標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每個人的表現(xiàn)與小組的成績密切相關,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自控和互控的潛能。
評比及獎勵辦法
每一個小組每一周的基礎分為60分,根據(jù)以上標準加減,獎懲方法如下:
1.每周小組按總分進行排名,第一名發(fā)放“免寫卡”, 可用來免寫一項家庭作業(yè)。 第二名發(fā)放小禮品。 最后一名則由老師布置一份“額外”的作業(yè)。
2.在學期末會根據(jù)小組成員成績上升的層次評選出多名獲獎學生,獎項有優(yōu)秀輔導獎、最佳進步獎、配合默契獎等。
有美國學者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nèi)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 老師演示:30%, 學生討論:50%, 學生實踐:70%,而學生教學生的平均回憶率是95%。 通過數(shù)據(jù)能使學生正確認識伙伴,而不再認為給別人講題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建立完整合理的小組獎懲方式,能充分調(diào)動后進生參與伙伴學習的積極性,小組成立讓后進生可以有機會求助他人,并且如果自己能夠勇敢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還能給小組爭取更高的分數(shù),讓其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過制訂小組的約定,能夠提醒學生多說禮貌用語,互相尊重,互相幫助。 另一方面在課堂討論時, 筆者會鼓勵學生使用更加正式的學術語言,將其作為進行深入交談的一種途徑。 比如,在表達自己想法時,可以這樣說:我的想法是……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你對我的觀點有沒有補充?
“眾人拾柴火焰高”,積極的相互依存是合作性伙伴學習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積極的相互依存一旦形成,學生便會認識到,他們個人的成功與小組成員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教師可利用交互式教學激發(fā)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就是在思考某一問題的時候,讓小組成員承擔起具體的角色。 如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中,每一次伙伴學習,教師都會給出明確的任務安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任務。
作為教師,我們關心的是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東西,因此,我們在建立班級小組評價原則中看出,在學生完成小組任務后,教師通常會分別給個人和小組打分,這樣小組成員都非常清楚他們每個人都會分別得到一個分數(shù),每個小組成員都會對自己的表現(xiàn)和其他成員的學習給出反饋。
在課堂中經(jīng)常會使用“人頭編號法”來確保小組活動對所有成員都行之有效。 在“人頭編號法”中,每組成員都有一個編號,教師隨后向各小組提出問題,并要求他們通過討論得出答案,小組成員必須保證每個人都理解答案,因為誰都有可能被要求給出并解釋答案。 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將會隨意叫號,由被點到的學生給出答案。
伙伴學習就是以“問題”發(fā)現(xiàn)、生成和解決為主線進行的合作學習,因此,問題目標明確,是開展伙伴學習的前提。 伙伴學習的目標即通常所說的學習任務,該目標指向于單個任務,如“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此目標必須明確、具體。
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本節(jié)教學活動所預期達成的標準,該目標指向于一節(jié)課,其中既包括學科的知識目標,也包括技能學習目標,所以伙伴學習的設計應該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制訂,目標明確的伙伴學習任務恰好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中之重。
就“三角形三邊關系”教學而言,課堂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探索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于第三邊;在小組活動中, 感受動手實驗是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的途徑和方法,可見,“認識三邊關系”是重點,而小組中的操作是學習方式。 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了四次伙伴學習,每一次活動目標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逐漸認識到三角形三邊關系。 可見,有效的伙伴學習不僅可以達成伙伴合作的目標,更能夠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雖提出了明確的合作學習任務,但是課堂上仍出現(xiàn)秩序混亂現(xiàn)象,這說明,有效的伙伴學習還需要指出學生完成合作任務的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中,需要學生探索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形有很多,在第二次合作中,則是教師指定的三角形,小組合作中教師先提出明確的小組成員分工, 并且請一個小組進行示范,指出了合作方法。 通過每個小組成員都來“圍一圍”,并且其他成員都寫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對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 第三次合作中教師只指出“小組中2人……另外2人……”通過小組成員自己畫一個三角形,這樣就從“特殊”引向了“一般”,學生自己畫的三角形千姿百態(tài),但是量一量、算一算三邊關系,發(fā)現(xiàn)還是符合一開始的結論。 而第四次合作時, 合作的方法已經(jīng)能被學生掌握,教師又將“一般”重新轉回到“特殊”,兩次合作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堅定三角形的兩邊之和肯定大于第三邊,這時教師給出“特殊情況”,如果兩邊之和恰好等于第三邊呢? 會不會打破剛才的結論? 通過不斷推敲強化,學生逐漸認識到不管是什么樣的三角形它的三邊都有一定的關系。 通過四次伙伴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伙伴學習的規(guī)則,還掌握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如此,學生通過伙伴學習的過程,不僅掌握了結論,還理解了相應的數(shù)學知識。 可見,伙伴學習不僅是學習學科知識的手段, 也是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所以有效的伙伴學習要將伙伴學習的知識與學科知識融合,也是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
對于教學的科學評價,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而“分層”量化評價是激發(fā)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法寶,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在小組伙伴學習中給予不同的加分。 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 分層編號(1、2、3、4號等)或是用學生喜愛的物品,如水果等命名編號。
其次制訂加分制度,根據(jù)不同編號的學生回答問題給予小組不同加分,如1號學生回答該小組加1分,2、3號回答該小組加2分,4號回答該小組加5分。
這樣, 有的小組為了得分高便鼓勵4號成員回答,為了4號成員回答正確,小組其他成員事先給他講解,這樣不僅4號學生能體驗到學習的成果,并且還能為小組加分,是小組的最大功臣,還能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
利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將伙伴學習的成果用合理的方式展示出來,并且可以培養(yǎng)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能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