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通過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途徑,提出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以及問答中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等教學意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應用能力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32-02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數學在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邏輯、推理、計算能力等方面效果顯著。小學階段數學教育的關鍵為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圍繞這一教育初衷,將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滲透于數學教學中,貫穿在教學的方方面面。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知識的系統(tǒng)概括和升華,數學知識最終必將運用于現實生活。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但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會使他們收獲強烈的自豪感,增強學習興趣、提升數學應用能力?;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多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在合作探究中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然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探討能力較弱,于是,小組合作探究成了小學教師在教學時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教學方式。與此同時,對小學生來說,有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困擾,而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采取生活化教學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使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五年級“圓周率”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圓”,如杯子、棍子、筆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索圓周率的準確表達形式,使他們根據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數學中的“圓”,在合作探討中運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又如在教學“平行線”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包含斑馬線的照片,讓學生同桌二人對照照片發(fā)現相同之處,并描述出來;進一步聯想自己上學、放學時回家路上經過的斑馬線,引出“平行線”的概念。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實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二、在角色扮演中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
小學生性格活潑、愛玩,喜愛熱鬧的課堂氛圍。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課堂缺乏趣味性,課堂教學效果一般,學生的數學成績不理想,限制了學生數學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銀行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有“銀行工作人員”,有來辦理業(yè)務的“顧客”,課堂氣氛熱烈。通過多次情景模擬,學生能夠準確進行人民幣的換算,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的,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打電話》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為學生劃定一定的游戲區(qū)域,找?guī)酌麑W生扮演消防員、警察、醫(yī)生等角色,其他參與游戲的學生在聽到游戲開始的指令后保持不動,只有大聲撥打119、110、120等電話,等待相關人員到場并“獲得解救”后才能夠移動,其他學生可以干擾撥打電話的學生,以此模擬突發(fā)情況,引導學生學會自救。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從實踐中了解和把握課本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求救、自我保護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在問答中發(fā)展數學應用能力
課堂提問是教師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設計與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趣味問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問答中鞏固知識,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與百分數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1979—2012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9%,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快7.0個百分點,也高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同期平均水平;2013—2018年,我國經濟持續(xù)較快增長,年均增長率為7.0%,明顯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增長率。”“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wěn)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5%,比1978年提高24.4個百分點?!彪S后讓學生分別描述介紹中百分數表示的意義。學生爭先恐后,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明白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了數學應用能力,同時意識到祖國的強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立志為建設祖國努力學習。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表”的相關內容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能聯想到哪些現實生活中的統(tǒng)計表?看看哪位同學想到的多又生動貼切?!币粫r間,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熱烈。教師還未教授新知識,學生便在回答問題中初步掌握了統(tǒng)計表的相關內容。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回到家中了解父母每個月開車的油費、路程、加油的次數等,并結合了解到的相關信息制作一個簡單的統(tǒng)計表,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統(tǒng)計表思考為什么有的車耗油量低、有的車耗油量高……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探索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重要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情況,結合生活實際展開生活化的教學,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豐富教學手段,改變以往枯燥的數學課堂,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發(fā)展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險峰.淺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J].小學數學教育,2019(Z1)
[2]王慶春.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
[3]邢欣.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措施分析[J].考試周刊,2016(24)
作者簡介:江文海(1975— ),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