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平面PAM的一個法向量為n=(x,y,z). 由 ·n=0, ·n=0,得2y+2 z=0,ax+(4-a)y=0. 令z=-a,得n=( (a-4), a,-a). 由已知,cos〈 ,n〉= = ,解之得a=-4(舍),a= ,所以n=- , ,- . 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則sinθ=cos〈 ,n〉= = ,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方法二:建立與方法一相同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設平面PAC的一個法向量為 =(2,0,0). 依題意有:A=(0,-2,0),B=(2,0,0),C=(0,2,0),P=(0,0,2 ), =(2,2,0), =(-2,2,0), =(0,2, 2 ), =(0,2,-2 ).
設 =λ =(-2λ,2λ,0)(0≤λ<1),則 = +λ =(2-2λ,2+2λ,0).
設平面PAM的一個法向量為n=(x,y,z),由 ·n=0, ·n=0,得2y+2 z=0,(2-2λ)x+(2+2λ)y=0.令z=1,得n= ,- ,1. 由已知,cos〈 ,n〉= = ,解之得λ=3(舍),λ= . 所以n=(2 ,- ,1),
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則sinθ=cos〈 ,n〉= ,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方法一與方法二被學生們尊稱為解立體幾何問題的“萬能鑰匙”,是絕大多數(shù)考生運用的方法,雖然它們看似所設的參量不同,但其本質殊途同歸. 閱卷中出錯的學生主要表現(xiàn)在計算能力弱、空間想象能力差和知識點錯誤. 在教授立體幾何相關知識時,教師應該反思是否曾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想象、數(shù)學抽象等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心有猛虎的同時依然細嗅薔薇.
方法三:建立與方法一相同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設AM與OB相交于點N=(λ,0,0)(0<λ≤2),具體如圖3所示.
依題意有:A=(0,-2,0), C=(0,2,0),P=(0,0,2 ),則 =(0,2,-2 ), =(λ,2,0), =(0,2,2 ),平面PAC的一個法向量為 =(2,0,0).
設平面PAM的一個法向量為n=(x,y,z),由 ·n=0, ·n=0,
得2y+2 z=0,λx+2y=0. 令z=1,得n= ,- ,1.
由cos〈 ,n〉= = ,解之得λ=-1(舍),λ=1. 所以n=(2 ,- ,1),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則sinθ=cos〈 ,n〉= ,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同樣是設參數(shù)求解問題,能運用方法三解決該問題的學生,體現(xiàn)了其較優(yōu)的空間想象的思維品質. 當點N在坐標軸上時,較之與方法一或方法二,大大地減小了計算的難度,用巧妙的思考置換復雜的運算.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知識講解中,應適時地點撥學生、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并不斷地鍛煉思維能力,畢竟每一堂精彩的數(shù)學課,總能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在山重水復之后依舊柳暗花明.
方法四:過點M作MN⊥AC于點N,作EN⊥PA于點E,作CD⊥PA于點D,
連接ME,并建立如圖4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有A=(0,-2,0),C=(0,2,0),
P=(0,0,2 ),則 =(0,2,2 ).
由MN⊥ACPO⊥MNAC∩PO=O?圯MN⊥平面PAC,所以MN⊥PA.
同理有EM⊥PA,所以∠MEN是二面角M-PA-C的平面角,則∠MEN=30°. 設MN=a,有△ANE∽△ACD,則 = ,得 = ,所以EN= . 又因為 =tan30°= ,即EN= MN= a,所以有 a= ,解之得a= ,故M= , ,0. 設平面PAM的法向量為m=(x,y,z). 因為m· =0,m· =0,得2y+2 z=0,x+2y=0. 令z=1,得m=(2 , - ,1),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則sinθ=cos〈 ,m〉= ,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方法四的解法也就是所謂的綜合法,因為綜合法對空間幾何圖形中的點、線、面之間的關系理解程度、作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在考場上能運用綜合法并且將題目做得全對的考生寥寥無幾. 這也體現(xiàn)出高中數(shù)學教師對向量法的“趨之若鶩”,而對于綜合法的教授“無人問津”的現(xiàn)象. 但是,綜合法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應該成為以后的高中數(shù)學老師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加強的模塊.
方法五:設AM與OB交于點N,過點O作OD⊥PA并交PA于點D,連接DN,具體如圖5所示.
因為ON⊥ACON⊥POAC∩PO=O?圯ON⊥平面PAC,從而ON⊥PA,DN⊥PA.
所以∠ODN是二面角M-PA-C的平面角,故∠ODN=30°.
在等邊△PAC中,易求得OD= ,所以在Rt△ODN中,ON=1.
又因為 =cos30°,解之得S△PAN=4. 設點O到平面PAN的距離為d,則有 ·d·S△PAN= ·PO·S△AON,解之得d= . 取PA的中點為F,則OF∥PC,OF= PC=2. 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sinθ= = .
方法五是受到了方法三的啟發(fā),而另辟蹊徑的一種解法. 這是一種相對討巧的綜合解法,它跳脫了向量法的計算和綜合法的繁雜,能運用該方法解決問題的考生,體現(xiàn)了其思維的可貴之處. 閱卷后不難發(fā)現(xiàn)向量法備受學生的鐘愛,這與高中數(shù)學老師的推崇密不可分,這也是高考應試的無奈之舉. 但是,如果想要讓學生能夠做到欲窮千里目,為今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好鋪墊,恐怕還得要求教師先幫助學生在數(shù)學的大廈里更上一層樓.
方法六:過點C作CD⊥PA并交PA于點D,具體如圖6所示.
因為△PAC為等邊三角形,易得CD=2 . 設點C到平面PAM的距離為d,由二面角M-PA-C為30°,
所以sin30°= = = ,解之得d= . 設PC與平面PAM所成角為θ,
所以PC與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為sinθ= = .
能用方法六解決該問的考生的確值得贊賞,能夠將題目簡明扼要、抽絲剝繭,這是在深刻地理解了二面角的定義基礎上,實現(xiàn)思維上掙脫了常規(guī)的向量法和綜合法的束縛,體現(xiàn)了考生可貴的直觀想象素養(yǎng)和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好似會當凌絕頂,回首一覽眾山小.
解立體幾何題的教學反思
立體幾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證明和計算,內容主要是垂直、平行關系和角度計算. 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方法主要有綜合法和向量法,二者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如圖7所示:
向量法解立體幾何問題的難點主要在于求法向量,對空間想象、作圖等能力要求不高,這也是備受考生青睞的主要原因. 向量法引入高中有助于學生感受數(shù)與形的聯(lián)系,也是學生以后學習高等代數(shù)等學科的重要紐帶. 綜合法與向量法相比較解決問題要更復雜,但對于訓練學生的直觀想象、數(shù)學抽象素養(yǎng)的效果要更好. 筆者以為,向量法的教授應該在綜合法之后,一方面,學習了幾何的基礎性知識對于學生學好向量法是有鋪墊作用的;另一方面,學生在高一物理學科學習了有關“矢量”的概念之后,對于向量的學習會更具有代入感,也更容易接受.
有一句被很多教師信奉的格言:老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前提是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 筆者認為教師應與時俱進,現(xiàn)在也許一桶水已遠遠不夠,學生需要的可能是一車水,抑或是教師秉持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讓自己成為不斷產生活水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