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玲
【摘要】文學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資源,是語文老師教學的幫手,也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導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資源的應用能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實現(xiàn)文學資源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可以提高廣大兒童的文學素養(yǎng),對廣大兒童身心健康起到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文學資源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文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與文學存在密切的關系,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文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建自己的語文課堂結構并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小學語文的知識面,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研究視角,探究如何高效利用文學資源,打破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相契合
(一)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小學生天性愛玩,就像小貓一樣對于一件事情的注意力不會過度集中,對一件事的注意力不超過3分鐘,就會被別的新鮮事物所吸引,自制力不強。小學語文教學在選擇文學資源時,應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文學作品。選擇的文學資源應能滿足學生的興趣訴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符合以上三點要求,這些作品均做到集文學、藝術、樂趣于一身,這類作品值得小學生去認識了解。 文學資源中自然流暢的語言,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能讓小學生接觸到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生活經(jīng)驗,讓小學生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合適的文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善良、勤勞、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符合語文教育目標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要通過語文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感知文章語言與思想。教師與學生在思維品質與情感體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師生對話,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文學資源對人的影響和語文教學對人的影響意義重大,文學中的語言思路清晰明了,思想感情熱烈真摯;文字表達靈活準確,生動鮮明;文章結構邏輯嚴謹,為小學語文提供大量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文學資源中主人公的偉大形象給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將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潛移默化成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使其語文能力和水平得到進步。要注意與三維目標的結合,應根據(jù)教材及學生實際情況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使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相互滲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資源的有效應用
(一)加強課內外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女生在語言、記憶、形象思維等方面優(yōu)于男生,但隨著學生學習自覺性的逐漸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總體提升。加之小學生的閱讀量不同,造成不同學生的認讀能力有差異,一些學生認讀水平低,無法對閱讀材料進一步欣賞評價。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保護好學生的閱讀好奇心,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是動態(tài)的過程,生成課堂是讓學生主動獲得深刻的感受,是粗線條的彈性設計。其問題范圍廣,思維強度大,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xiàn)場性,通過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如同一教案在不同課堂中生成不同的局面,課堂教學質量標準要充分尊重學生自由多樣的思考方式,通過配樂、圖片等形象創(chuàng)造適宜的情境,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結合課內與課外的文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空間、時間,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老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優(yōu)質的書單讓學生自行選擇,尊重學生的閱讀方向、閱讀興趣,尊重學生對書本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另外,老師可以綜合學生的文學資源,在班級建立“圖書角”實現(xiàn)資源共享,并做好“圖書角”管理,例如建立借書卡和還書卡,保證學生的私有書籍不被損害和丟失。加之每周舉行讀書交流大會,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閱讀興趣。
(二)閱讀和寫作相互結合
閱讀文學資源相當于學生知識的入口,而寫作就相當于學生知識的出口。學生一邊吸收文學知識,一邊釋放自己的文學知識,在多遍的吸收和釋放中讓自己體內的知識循環(huán)往復,不斷鞏固提高。同時,寫作水平也是平時閱讀文學資源效果的一個反饋,可以檢測自己的語文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老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試著參照這篇課文仿寫一篇自己的寓言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根據(jù)小學生特點開展教學
小學語文也分為低、高年級小學段,不同年級學生對文學資源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教師利用文學資源應結合本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讀物。低年段學生可以從繪本和兒童文學開始入門,慢慢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從短故事到長故事,從童話故事到青年文學,由單一的知識到涉及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循序漸進,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以童話教學為實例,童話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征,在童話作品內,人物是虛構的,設計的情節(jié)比較離奇,充滿幻想很神奇,大多使用擬人、夸張等手法,把多數(shù)平凡的人、物、現(xiàn)象編織為一幅美麗的文學圖景,讓學生感受童話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在對《丑小鴨》《清清的小溪水》等作品教學時,要注意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利用朗讀、音樂、畫面等方法渲染氣氛,使小學生可以在幻想的世界中自由發(fā)揮,盡可能開發(fā)、釋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四)根據(jù)文學作品特點展開教學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及經(jīng)驗比較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較低。因此,這些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喜歡采用直觀視角鑒賞文學作品,重視顏色、形態(tài)比較獨特的作品,對一些新鮮、充滿動態(tài)的人物、情節(jié)更感興趣,但對那些過于單調、抽象的闡述缺少興趣,甚至出現(xiàn)反感心理。這種情況下,學生缺少對閱讀教學的興趣,直接跳過不理解的詞匯。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遵循了解大意的思想,對文學只有朦朧的了解。加之學生對閱讀的作品容易投入自己的感情,會通過一個字符把悲傷、快樂、喜悅等情緒融入其中,他們甚至忘記自己處在虛構的作品內,將自己一同編入作品內。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如何在某個文學作品中深入挖掘文化等資源,并創(chuàng)設與文章相呼應的氛圍,使學生在情感、思想上受到啟迪。
總之,文學資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應用文學資源也是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如何讓課程和文學資源更好地結合起來進行授課,讓自己的課程內容更充實、豐滿、具有趣味性。教師應該樹立責任意識,充分挖掘課堂資源,把教學育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