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貞
摘要: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上實現(xiàn)“四結合”,即語言和文章的結合、語言和文學的結合、文學和史學的結合,“現(xiàn)實”與“虛擬”的結合是每一位中職學校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探討的課題。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探討了“四結合”的實現(xiàn)途徑。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學 四結合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就讀高中階段學生的增多,中職學生的生源日漸萎縮,學生素質呈現(xiàn)參差不齊的狀況。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突出表現(xiàn)在:書寫錯別字多、詞不達意、口語表達不到位等。如何改變這一狀態(tài),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筆者以所帶的數(shù)控1333班為例,通過在語文課堂上實踐語言和文章的結合、語言和文學的結合、文學和史學的結合、“現(xiàn)實”與“虛擬”的結合等“四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語言”和“文章”相結合
語言和文章相結合,語言指口語表達能力,文章指寫作能力。說、寫能力相結合,本來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平時能說會道,天南地北都能侃,可是一到寫作課,就抓耳撓腮,大腦一片空白,干巴巴地湊字數(shù)。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嘗試用片斷寫作方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無論說和寫都要先立意,通過制定一個計劃表,以一年在校學習時間為限,第一學期上半學期,從最貼近學生的日常實際中確定一個主題,字數(shù)50—100字,不超過100字;第一學期下半學期,不具體確定主題,給定一個范圍,字數(shù)從100—200字,不超過200字;第二學期由給定范圍擴大到自擬題目,字數(shù)300字以內。
為了保障學生完成率,筆者充分利用每周晚自習值班時間,督促學生根據(jù)計劃表完成寫作訓練,并在語文課堂上按座號順序由2位同學在課前10分鐘上臺誦讀。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筆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有效地將語言和文章相結合起來。經過一學年持續(xù)不斷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表達能力比剛入學時有了顯著提高,語文考試中30分作文基本都能得20分以上。
二、“語言”和“文學”相結合
“語言”和“文學”相結合,這里的“語言”,包括范圍較廣,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修辭學等都算在其內。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辨字形,不知字音,不懂字義,而隨意亂寫、亂念、亂用。比如,把“山嵐”中的“嵐lan”讀成“feng”把“馬廄”中的“廄Jiu”讀成“ji”,把“荼毒生靈”的“荼”寫成“茶”等。類似這樣的錯誤在平時的作業(yè)、考試中屢見不鮮。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基本功不扎實。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能靠平時的日積月累。為此,筆者在布置每一篇課文的預習作業(yè)時,著重抓生字詞的音、形、義內容,使學生對形聲字、會意字進行理解、掌握。每個月對學習過的易錯漢字進行音形義的專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字體結構,了解形聲字、會意字知識,這樣消滅錯別字時就比較容易。
除了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外,還要學會正確使用。比如,近年來,由于成語的使用范圍在不斷擴大,成語的運用也成了中職考試的內容。要正確使用成語,必須理解成語的特點、來源等知識。如成語“萬人空巷”出自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指成千上萬人涌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使里巷空闊冷落。但是學生往往從字面上去理解,把它解釋成街巷空無一人。因此,在布置每篇課文的預習作業(yè)時,對于課文里出現(xiàn)的成語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查清意思、出處。了解了成語的來源,意思,就能防止理解和使用上的錯誤。通過一學年的學習積累,學生對一些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成語就能記住意思,并能在語文基礎知識題成語使用是否得當這些題型上正確作答。
除此之外,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還應鼓勵學生多讀文學作品。作為班主任,筆者在組織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時,在教室中設立圖書角,要求每個學生帶2本以上的圖書到班級,并訂了多種報刊、雜志,利用每周二下午的班會課時間,共同分享經典??梢允且皇自姟⒁欢卧?、一篇作文,可以談感受、談收獲,也可以照本宣科,讀經典文學作品。例如,在講授老舍《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在課外拓展作業(yè)上,有位學生分享了香港電臺主持人梁繼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無論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見》。這封備忘錄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也讓學生感悟到有緣相處在一個班級是多少不容易的事,畢業(yè)后也許再也無緣相見,值得好好去相處和對待。有了這樣的感悟和認識之后,原本因為一些小矛盾引起糾紛的兩個男生宿舍,主動和解,班級氛圍更加和諧、融洽。
三、“文學”和“史學”相結合
“文學”和“史學”相結合,指語文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它和歷史也是緊密相連的。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現(xiàn)出作者的內心頗不寧靜。至于為什么不寧靜,就要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理解。這篇課文寫于1927年7月。歷史上1927年,中國連續(xù)發(fā)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殺,蔣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中國革命轉入了低潮。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朱自清先生處于彷徨與苦悶中。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苯Y合這些歷史知識,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本文的文眼。
又如講授《鴻門宴》這篇課文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要理清楚座次順序,首先要知道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因此《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掌握這些知識有助于分析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并加以運用。在公務員考試中曾經出現(xiàn)過這樣一道題: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參加宴席,應該如何就座?掌握了《鴻門宴》中的座次知識,解答這道題就輕而易舉了。
四、“現(xiàn)實”和“虛擬”相結合
如何有效利用網(wǎng)絡及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當今包括語文教學在內的所有教學活動的重要課題?!艾F(xiàn)實”與“虛擬”相結合,讓面對面的現(xiàn)實課堂依然存在,而存在于網(wǎng)絡空間的虛擬課堂,則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和拓展閱讀內容和閱讀范圍,也為學生閱讀、寫作提供了廣闊的應用舞臺。同時,虛擬課堂的使用,讓具有“無人不網(wǎng)、無處不網(wǎng)、無時不網(wǎng)”的學生在“觸網(wǎng)”中不知不覺掌握全新的、高效的閱讀和檢索方法,從而掌握信息時代所應具有的閱讀方式。
筆者所執(zhí)教的學校是一所中職學校,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都非常差。這些學生學習有個顯著特點,即課堂上課態(tài)度消極、看書寫字應付了事,學習效果較差,而從網(wǎng)絡上學習態(tài)度則較為積極,效果也較為明顯。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過程為例,雖然該篇課文情節(jié)曲折、扣人心弦,故事性較強,但由于《水滸傳》來源于話本,語言雖然具有口語化的突出特點,但畢竟是幾百年前的明朝語言,與現(xiàn)在的口語習慣大相徑庭。對于閱讀水平較一般的中職生而言,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并從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困難重重。課堂授課期間,雖然筆者在課件中植入了較多《水滸傳》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并配以精美的圖畫和動感十足的視頻,但教學效果仍舊一般。課后,筆者在班級群中分別播放了新舊兩版電視劇《水滸傳》中關于林沖在山神廟遭受迫害的兩段影視視頻,請大家觀看后談談自己的心得,并比較兩個版本電視劇哪個拍得更精彩,與課文文字描寫有什么出入。一石驚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后,在群里爭先恐后發(fā)言,人均評論達6條。既評論電視劇的孰優(yōu)孰劣,又談論林沖的心存幻想、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一些同學甚至通過研讀原著,提出他拍攝這一章節(jié)的計劃,想法雖然有些幼稚,但可以明確看出,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持續(xù)多日的微信群討論中,學生們帶著興趣多遍通讀課文,對課文的主題思想以及語言描寫、環(huán)境描寫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理解,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
在《走進論語》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也通過虛擬課堂,引導學生去認真體味《論語》中不同人物的個性,并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認識,寫成短文,在現(xiàn)實課堂上學習交流。正是借助“虛擬”課堂
微信群、公眾號、校園論壇等載體,多數(shù)學生進入了新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空前濃厚,學習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學習潛能也得到激發(fā),閱讀理解水平得到較大提高。這些都是筆者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感受到,雖然如今的中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厭學情緒較為濃厚,但因受語言文字環(huán)境的長期熏陶,和別的學科相比,中職學生的語文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耐心教學的同時,更應積極探索語文課堂“四結合”的實踐途徑。這將有助于中職生掌握“日常生活和崗位需要的”語文能力,同時有利于中職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適應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葉秋,語文修養(yǎng)[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 8.
[2]張學成,《史記》人生藝術十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 5.
[3]陳平等,福建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業(yè)水平測試語文指導用書(上、下冊)[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