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垚梅
摘? 要:本文從轉變傳統(tǒng)理念,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挖掘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精神;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育人功能,發(fā)揮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加強課外鍛煉,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需求等方面,闡述了教師要立足課堂,重視小學生終身體育教育,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為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課堂? 終身意識? 體育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b)-0064-02
終身體育是指學生通過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指導自己從事體育教育和鍛煉,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目的?!度窠∩碛媱澗V要》明確指出各類學校要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加強對學生終身體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習慣等方面。教師應立足于課堂教學,落實小學生的體育教育理念,使小學生從小掌握運動技術,提高自學、自練、自評等學習能力,進而較好地掌握促進身體健康發(fā)展的鍛煉方法,為終身學習起到良好的鋪墊。
1? 轉變傳統(tǒng)理念,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任,肩負著把學生培養(yǎng)成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尤其小學生的思維仍處于不斷發(fā)展階段,教師只有立足平時,從小學生抓起,根據小學生思維的不同水平和特點,及時更新傳統(tǒng)教育理念,注重學習方式的應用,才能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才能
加強對小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讓他們的素質得到發(fā)展、體能得以提高,進而更加主動樂意進行鍛煉,使“終身體育”教育理念得以落實。
鑒于此,教師要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貫穿于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小學生年齡、性格、認知水平等特點,按照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優(yōu)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精選適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將趣味性、娛樂性和價值性的教學內容引進課堂教學,為小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平臺,創(chuàng)造更多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參與鍛煉的熱情,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發(fā)展小學生的學習思維,促進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此外,教師還必須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將“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鍛煉”的融合,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終身體育的精神實質,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激發(fā)學生身體鍛煉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2? 挖掘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精神
成功的教學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只有積極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才能激發(fā)學生喜歡體育的熱情,樹立學生主動鍛煉身體的良好意識,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廣泛涉獵有關知識,精心設計教學思路,舉行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趣味性課堂教學或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從中感受到學習體育帶來的樂趣,促進學習和鍛煉效果的提高。
傳統(tǒng)教學更多關注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導致了許多學生失去對學習體育的興趣,學生學習能力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yǎng)。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對待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要幫忙學生確定經過自己的努力而能達成的學習目標,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獲得成功,樹立起學好體育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此外,教師還要采用分層次等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不斷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他們學習需求的、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讓學生滿懷喜悅地參與到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充分展現小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例如,為了讓學生達到舒展身心、活動肢體等目的,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或創(chuàng)編活動內容進行練習,學生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練習,不僅提高了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而且充分享受到了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學習中來,這對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3? 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要立足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終身鍛煉身體的教育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破除傳統(tǒng)競技體育思想的束縛,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教師在教會學生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主動鍛煉行為,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傳授與培養(yǎng),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調控、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調動學生學習知識和參與訓練的欲望,盡可能地將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地挖掘出來,滿足小學生的心理欲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為了教會學生學會準備活動的方法,教師首先要給小學生講明準備活動的意義、目的、注意事項,及怎樣做準備活動等等;其次,教給小學生編操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就編操的規(guī)則、要求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每人編一套操,后教師給予指導、糾錯;讓學生輪流領操,展示各自的勞動成果,教師則引導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探討、相互糾正后再進行相互點評。為了提高學生彈跳能力,教師在講明練習手段及練習目的后,引導小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或創(chuàng)編適合自己鍛煉的內容,有的選擇了連續(xù)單腳跳練習;有的選擇“兩人三足跳”練習;還有的選擇集體兔跳、集體跳長繩等練習;當然有的選擇了簡單實用的跳臺階、蛙跳或原地縱跳等練習方式,通過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體驗,并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養(yǎng)成。
4? 助育人功能,發(fā)揮學生良好個性品質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是讓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競爭的增強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個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個性是提高體育素質的基礎,表現在體育鍛煉時所展現的體育知識、體育習慣、人與人的交往、協(xié)作以及在鍛煉時良好的心理品質等。目前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層層關愛呵護中長大,吃苦耐勞精神和頑強毅力等體育品質逐漸削弱,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越來越少,實踐能力越來越衰退,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是不利的。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借助學科在育人功能方面的作用,加強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尤其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不怕苦、不怕累、愛護場地、珍惜器材、團結友愛及頑強拼搏等優(yōu)秀品質,如指導學生及時修復破損的場地;對沙坑進行及時“翻新”;協(xié)助老師擺放器材;主動關心學習失敗的同學等等,既加強了學生愛護公共設施的教育,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意志品質,提高了學生的群體責任感。針對學習有困難或體能較差的學生,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設讓學生獲得成功與進步的機會,以此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要善于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個性發(fā)展的學習計劃,提出學習目標,并為了達成目標而樹立“努力學習、積極鍛煉、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等信念,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困難及獲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好體育的必勝信念,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等意志品質。
5? 加強課外鍛煉,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需求
首先,學校要建立規(guī)范的課外體育活動制度,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到學校工作規(guī)劃中,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對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加強對年段長、班主任及師生的培訓,讓他們明確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重要性;其次,構建由學校領導、德育處、體育教研組、班主任共同組成的管理體系,并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監(jiān)督、評價等,促使課外體育活動持之以恒地開展,讓學生由“要我練”到“我要練”的轉變,不斷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第三,大膽創(chuàng)新訓練模式,動員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師生訓練的能動性,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尋求適合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練習內容、練習方式,真正發(fā)揮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價值;最后,體育教師要做好活動的組織工作。在整體規(guī)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場地、器材及學生人數等實際的組織措施,如:全校性的練習、年段性的練習、以班級為單位的練習或者是學生的自主練習等,例如:年段性練習。體育教師以年段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種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集體活動,各年段在加強體育骨干培訓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管理小組”,針對本年段開展的活動進行過程管理、監(jiān)督及評價。如根據初一年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教師開展具有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的合作競賽項目,諸如“三人無足跑、滾雪球、跳長繩、三人足球賽、拔河”等,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學生課外活動內容,激起了他們練習的熱情,而且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精神,形成了學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在提高學生體質的同時,樹立了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
良好的外表形象、內涵及良好的師德、品格等等,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行為語言,踐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之效。同時,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樹立“終身體育教育”的理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的有利因素,造就一批有個性、愛學習、好運動的青少年隊伍,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學習素養(yǎng),為提高他們適應社會能力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霞.普通高校應重視終身體育教育[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12):3.
[2] 郭小蘇.終身體育教育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J].四川體育科學體育,2018(9):76-77.
[3] 徐曉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階段的終身體育[J]. 江蘇教育研究,2016(11):53.
[4] 羅陵.培養(yǎng)大學生鍛煉習慣與終身體育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7(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