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印華
摘要:情境,是人為創(chuàng)設的閱讀、人際、活動、思考的環(huán)境,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認知的發(fā)展,讓學生獲得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情”與“境”不可分割,教師要以境引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從以境引情、以境啟思、以境促學的角度,闡述了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 情境教學 ? 策略
一、以境引情,引發(fā)探究興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有關美的內容,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受情的感染、智的啟迪。情境具有問題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情境具有互動性,能促進學生間的自由對話,讓他們的思維縱橫千里;情境具有開放性,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文章反映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立意和情感,感受作者的構思技巧,感受美的熏陶。中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豐富,人生體驗也不深刻,但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因此,教師要借助情境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打開學生的知識寶藏,深化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如在教學人教部編本八下《社戲》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及魯迅先生童年生活中的童真童趣,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讓他們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融入真情去感受迷人的水鄉(xiāng)。教師可用情境喚起學生的想象,讓未見未聞的生活變得鮮活,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文本,教師也可用圖畫創(chuàng)設情境,使文本內容變得形象具體,讓學生真切地感知文本,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感知理解。
二、以境啟思,促進深度思考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學習語言不能淺嘗輒止,教師要在無疑處生疑,有時學生在閱讀中感覺沒有什么問題時,教師也要設置疑問,引導學生揣摩詞句,理解文本的深意。當學生思路順暢時,教師也要適時設置情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刻。
如在教學人教部編本九上《范進中舉》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胡屠戶對范進的態(tài)度由‘居傲變?yōu)椤ЬS,除了范進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了,還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通過了解胡屠戶態(tài)度的變化,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趨炎附勢、欺貧愛富的人,他完全被名利所扭曲。同時,學生還進一步思考,被扭曲的不僅是讀書人,還包括“鄰居”與市儈。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感受到文本通過對比手法產生了諷刺效果。在學習文本時,學生也會產生異議,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疑慮,與他們一起探究問題,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欲,營造共同探學的氛圍。當學生長時間探究某一個問題時,注意力會疲憊,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參與活動。
三、以境促學,深度挖掘學力
教師可用媒體促學,渲染教學氛圍,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教師要以故事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引發(fā)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以角色促學,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心理,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地學習新知。
如在教學人教部編本七上《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屠戶和記者的角色,讓扮演屠戶的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感受,讓扮演記者的學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更加感興趣,對文本的認識更加深刻。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情境引領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內涵,豐富學生想象,激發(fā)學習潛能,開闊學生文化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沈玲玲.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管窺[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3).
[2]譚怡.初中語文的情境教學與營造[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6).
[3]潘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提高教學效應——關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07,(4).
[4]竇燕.淺談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2).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正紅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