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小燕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開展的不斷深化,教學大綱對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單純地對生字生詞的認識和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僅依賴教材是遠遠不夠的,知識的積累更多來自課外讀物,例如像文學名著、新聞雜志等。另外,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還可以來自對自然風光的欣賞、對名勝古跡的閱覽、對民俗民情的體會等,雖然課外讀物和戶外活動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但就語文大綱要求而言,文本資源教育意義更大,其也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其中教材、名著以及報刊就是文本資源的三大代表,它們和影視節(jié)目、名勝古跡、風俗民情等,有著顯然不同的特點。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應分區(qū)對待,要以文本資源為教學的主要途徑,用影視節(jié)目等作為輔助教材,兩者相輔相成,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課本;素材;文本;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語文文本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最主要的途徑。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經常聽到某某的作文對教材活學活用,得了滿分。但是在實際寫作時,很大部分的學生總是苦于無從下筆,寫出的作文毫無特色。究其原因,是對教材的不熟悉,教材的積累太少,無法對素材靈活應用,進而導致在寫作時思維被固化,按照素材“比葫蘆畫瓢”。
那么我們究竟如何立足課本,用好課本呢?其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挖掘課本素材和作文教學相結合。
首先,我們應該關注在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成分,其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我國現階段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其教學結果并不理想,和閱讀等其他教學相比,寫作教學并不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不少學生討厭寫作,面對這一現象,教師要反思問題出在哪里,要邊教學邊探究,邊教學邊研究,探究學生抵觸寫作的主要問題,研究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新的教學模式。
根據本人在作文教學中的相關認識,同時通過在學生中的相關調查,得出的結論主要還是學生在作文時缺少運用的素材,也就是說學生平時的素材積累不夠。眾所周知,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需要慢慢積累的過程。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三個學期內,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這對于教師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學生寫作無法提升最根本原因無非是對素材積累得不夠,在進行寫作時苦思冥想咬破筆桿肚子里實在沒貨。為了解決肚子沒貨問題,筆者認為不僅要加強學生教材的學習,還要加強學生對課外讀物的摘錄和閱讀,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積累大量的素材。但是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應該將課本寫作素材的挖掘放在第一位,課外讀物的積累則可以以課外作業(yè)的形式布置。這是針對應試考場作文素材危機提出來的。
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教材。教材選取的都是相對比較經典的文章,且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果學生能夠把這些作品都裝在肚子里,化為自己寫作的素材,那么這位學生應對考場作文應該是綽綽有余的。但是,我們發(fā)現,就是這么經典的文章,老師們分析得那么的精彩和透徹,學生們卻要么聽了忘了,要么在要求背誦的逼迫下會背了,但是在作文里幾乎沒有出現這些經典文章的影子。這種課堂教學沒有落地生根,我們要引起重視,尋找途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對課本內容再度挖掘,把課本內容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一方面讓教材的價值升值,另一方面對教材的知識會有更深的認識從而起到鞏固效果,而最后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的課本寫作素材面前,重新認識語文的重要性,那么學生學習語文的偏見會得到明顯的改觀。
就目前來看,教師開展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實踐教學為輔。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法和最有效的途徑。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高低也是學校教學質量最直觀的表達。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靈活利用教學素材教授學生寫作的技能技巧,對教學方案不斷優(yōu)化,進而設計出可以快速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教案。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工具輔助教學,例如多媒體等。
同時身為學生,每天都和課本打交道,可以說,課本是我們最熟悉的素材庫。近年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課本中的素材,運用這樣的素材既顯示出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用心和深入,也會使閱卷人覺得格外親切,從而更容易贏得“印象分”。課本素材的魅力為何經久不衰?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經典性和文化味;另一方面是教材是考生最熟悉的,易于發(fā)揮到極致,尤其是在考場作文材料卡殼的情況下,外無援兵,向課本要素材更是不錯的選擇。
再次,學會積累和運用素材。教師關注課本,并且關注于課本素材的開發(fā),讓學生也認識到素材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積累和運用素材的問題了。
1.關于積累。現在課程改革當中,強調積累。在日常學習中,筆者時不時地會聽到不少學生抱怨自己的文學功底不好。并且在現實教學中也有很多的學生存在語文基礎薄弱的情況,面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和文學思路的梳理,長此以往,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而言將受益終生。我們不僅僅要求讓學生廣泛地閱讀,還應該學會積累。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閱讀的意義。因為人腦畢竟不是電腦,所以積累也很重要。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開始關注教材,并且在教材中發(fā)現一些好的素材,就需要運用積累的方式,記載好的素材。在積累方法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較為便捷的方式。如梳理積累法。這是屬于較為系統(tǒng)的積累,高中語文必修課本共五本,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去梳理課本上的素材,最好把各類素材歸類,如寫景類、機遇類、勵志類等等,然后我們把梳理好的素材逐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在自我梳理和對照老師的素材梳理中會把課本素材更全面更深入地記下來。
在梳理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采用加工積累法。梳理積累法適用于作文水平中等的學生,而加工積累法則適用于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我們在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可以有意識地將素材進行拓展,將自己積累的相關素材進行加工,這種加工是對素材的一種新認識,即進行發(fā)散型思維。何謂發(fā)散性思維?通俗地講,就是可以借助一則材料對其展開全面的聯想,探究出許多的寫作點,在許多寫點中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展開論點,以便于在寫作中更好地運用。
應該知道,積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堅持是很重要的。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我們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讓每一個小組成員每天都有積累的過程,并且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每周周末時由教師來檢查督促小組積累的總體情況。這樣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學生,慢慢就變成學生的一種習慣,即積累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運用。積累了相關素材,學會運用也是很關鍵的。而運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因人而異,也要從簡單的運用方式開始,一步一步學會運用,逐步提高作文水平。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運用方法,比如:詩詞運用法,寫讀后筆記,人物組接法,素材的模仿移植,等等。
這里以人物組接法為例來說說素材的運用。何謂人物組接法?就是讓不同時代的人進行交流,通過他們的交流等表主題,利用人物組接法進行寫作的優(yōu)勢是可以豐富文章信息,使文章顯得“大氣”,還可以體現寫作者廣闊的知識面。但是寫作時對人物的選取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對人物選取時要選取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并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
比如話題“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李白、蘇軾和辛棄疾作為三個不同時期的詩人代表,三個人唯一的聯系就是詩詞,而重慶高考作文《獨上高樓》就借助詩詞將三者聯系在一起,利用人物組接法,將三個人物故事組接在一起,他們“獨上高樓”在詩詞界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菊花飄香的季節(jié)》里,寫作者利用“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殤”作為小標題,并利用菊花來比喻嵇康﹑莊子﹑項羽三個人物的性格,構思新穎,比喻恰當。閱讀起來也令人賞心悅目。
還有“買鏡”話題。無獨有偶,湖北高考作文《心有明鏡》也是利用人物組接法進行創(chuàng)作,利用“青冢有情猶識路”“悠然采菊東籬下”“一蓑煙雨任平生”分別贊揚了昭君的心系百姓、陶淵明的不隨波逐流和蘇東坡的孤傲正直,他們的品格難道不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一面鏡子嗎?
以上三篇文章均利用人物組接法,將不同時代的人物組接在一起,主題明顯,思路清晰,閱卷老師怎么能不喜歡呢?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課程給予了我們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伴隨著新課改的步伐,教師教授時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同時學生的寫作訓練也要和課堂教學緊密聯系。既要在課堂學習寫作的技能技巧,也要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素材,并在寫作中靈活應用積累的素材,巧妙利用寫作技巧??偠灾?,只要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善于積累,掌握寫作的技能技巧,在寫作過程中,不僅有“米”可炊,而且有“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