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卉
摘要:古詩詞歌曲,使詩與樂融合,帶給我們音樂享受的同時,也讓我們在古典文化的浸潤下,提升文化修養(yǎng)。本文介紹了古詩詞歌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對教學要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音樂教學 ? 高校 ? 古詩詞歌曲 ? 文化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8-0115-02
古詩詞歌曲是將古典詩詞與音樂元素相結合的音樂形式,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學習古詩詞歌曲,可以使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人文修養(yǎng),也可讓學生通過學習和訓練提高聲樂技藝和藝術審美。
一、古詩詞歌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豐富音樂教學內容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用古詩詞歌曲,最直觀的一個應用價值就是豐富了教學內容,不管是音樂欣賞教學還是聲樂教學,古詩詞歌曲都提供了極具藝術性和文化性的教材,一些專業(yè)音樂院校還將古詩詞歌曲作為必唱體裁,在音樂考試中也強調了對古詩詞歌曲的考核。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將古詩詞歌曲作為教學內容,使教學課堂充滿了傳統(tǒng)文化韻味,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和旋律美感的把握。
(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我國是文化大國,古詩詞是我國璀璨文化成果中的明珠,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學習古詩詞,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代炎黃子孫的責任。而古詩詞歌曲更是語言文化與音樂文化的結晶,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音樂審美意識,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用古詩詞歌曲,就是承擔起學校對傳統(tǒng)文化宣揚與傳承方面的責任,讓帶有我們中華民族音樂特色的、承載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歌曲得以發(fā)揚光大。
(三)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
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可以用德才兼?zhèn)渌膫€字來概括,社會各行各業(yè)對人才不僅要求其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還要有優(yōu)秀的品質與德行,因此在高校各專業(yè)教育中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目標,音樂專業(yè)也不例外,而且對于音樂專業(yè)來講,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審美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才能真正理解和深刻感悟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才能融于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將其更好的演繹出來。而古詩詞歌曲正好就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載體,古詩詞歌曲將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詩詞與曲調悠揚婉轉的音樂相結合,詩樂相融,既能夠帶給學生聽覺上的享受,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受到古詩詞歌曲幽雅、古樸風格的熏陶而領悟文化精神,增強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也能夠讓學生在詩與樂的交融中感受美、領悟美、鑒賞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四)提高學生聲樂技藝
古詩詞歌曲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曲目資源,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古詩詞歌曲展開教學,能夠發(fā)揮古詩詞歌曲的特殊優(yōu)勢,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美學理念的體會,并通過鍛煉,提高學生聲樂的平穩(wěn)度,增強學生聲音的可塑性與演唱能力。且古詩詞歌曲篇幅短小,卻具有深邃的意境,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能夠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可以融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我們知道,表演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夠給予一首音樂作品獨具個人魅力的二次生命,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作,讓古詩詞歌曲更具新時代的音樂審美,能夠讓學生在和古詩詞歌曲的情感共鳴中,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從而增強音樂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審美體驗、促進學生聲樂技藝的提高。
二、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用古詩詞歌曲的要點分析
(一)訓練學生的咬字能力
咬字是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應當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也是在學習古詩詞歌曲時,學生會感到困難的一個難題。古詩詞歌曲篇幅短、字數(shù)少,一個字就可能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時無法保證清晰的咬字,就會影響聽眾的理解,也無法將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更飽滿的傳達給聽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利用古詩詞歌曲來訓練學生的咬字能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他們在演唱古詩詞歌曲時,可能一開始會遇到唇、舌、喉不協(xié)調的問題,這時教師就要放慢速度,先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詞的正確讀音,感受語言的聲調、語氣。教師可與學生一起研究每一個字的咬字過程,幫助學生對每一個咬字有精準的感受,將咬字歸韻精確到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和字尾。除了規(guī)范每一個字的讀音外,還要要求學生做到在一個位置上唱歌,也就是將每一個字都放在合適的、相同的高度上,在不變的位置的條件下實現(xiàn)音變和字變。另外,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古詩詞歌曲大多屬于偏慢的節(jié)奏,曲調也以悠揚、幽雅為主,在樂曲的結尾處或者句子和句子的連接處,通常都是做長音處理,這給學生吐字歸音的訓練來講可謂是極其有利的。以古詩詞歌曲《花非花》為例,這是一首抒情詩,所以在進行咬字時不能太過生硬,可以選擇軟咬字,并在字腹的咬字過程中適當?shù)募娱L韻母的時值。比如在唱第一句“花非花,霧非霧”的“花”時,就可以拉長“a”的時值,使字聽起來圓潤不干澀,同樣對于“霧”,在發(fā)“u”的音時,可以在口腔做一個打哈欠的動作,讓嘴巴停留在“u”的開口音狀態(tài),從而使字聽起來不發(fā)扁不生硬。
(二)訓練學生氣息的連貫性
演唱古詩詞歌曲對學生聲音氣息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古詩詞歌曲更偏向于空曠、安靜又有回響的音響特點,要求學生在演唱時維持古詩詞悠長雋永的意境,控制好情緒和氣息,把握聲帶的松弛和亮暗程度。在教學中,教師要要求學生站直身體、頭擺正、雙腳平穩(wěn)著地、挺直后背,保持身體的端正,使氣息可以連貫,要利用氣息達到腔體的共鳴,利用抬高上顎、腹部用力、放松下巴,讓氣息自然進入喉嚨氣管和胸肺,在演唱中保持情緒的平穩(wěn),切記情緒激動而夸張吸氣,致使身體過分緊張而切斷氣息的連貫性。黃自在給白居易的《花非花》作曲時,僅僅用了十小節(jié)就將詩文的意境渲染了出來,在演唱時,為保持這份意境,要求學生從橫字“花”豎咬,“非”字橫韻母豎咬,并要抬高小舌頭,唱“花”字時要滿口著力,口腔咽要按照豎、立、圓的原則,將每一個字都連貫起來,呼吸保持平穩(wěn),如此維持音樂意境的整體性。
(三)控制音色、音量
古詩詞歌曲曲調悠揚、節(jié)奏較慢,所描寫的感情也比較細膩、含蓄,因此在演唱時不能像在演唱歌劇時那樣,用亮、大、厚、寬的聲音,也不能根據(jù)劇中人物的情緒起伏而時大時小的調整音量。要體現(xiàn)古詩詞歌曲悠揚雋永的意境美,就要求演唱者控制好音量和音色,做到輕重適度,掌握古詩詞歌曲旋律線條的起伏變化,以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演唱。
(四)控制節(jié)奏和速度
一首音樂歌曲的音樂情感和音樂風格常常通過速度反映出來,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看樂譜上速度標記的習慣,通過速度掌握歌曲風格。而節(jié)奏同樣也是演唱好音樂的關鍵所在,一首音樂作品往往由多個代表不同含義的節(jié)奏型組成,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樂譜譜面上的節(jié)奏,在處理休止符時,注意保持氣息的連貫性,所謂音斷意不斷,聲斷氣不斷。
(五)增強演唱的表現(xiàn)力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做好古詩詞歌曲演唱的前期準備,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了解古詩詞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并站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爭取和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只有立足對歌詞意蘊的充分理解,領悟其中的真諦,才能成功演繹一首古詩詞歌曲,使其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
三、結語
古詩詞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內涵、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聲樂技藝以及豐富教學內容都發(fā)揮著重要意義,教師要利用好古詩詞歌曲加強對學生咬字、氣息、節(jié)奏、速度以及歌唱表現(xiàn)力的訓練,使學生受到古詩詞歌曲文化氣息的熏陶,實現(xiàn)自身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曾玉芳.傳統(tǒng)文化經典傳唱中國古詩詞進課堂的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C].2018.
[2]李秀敏.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演唱專業(yè)中的教學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
[3]胡建華.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審美創(chuàng)新——《楓橋夜泊》淺談[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9).
[4]王芳.優(yōu)化備課 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16,(07).
[5]劉曉龍.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特征[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