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
摘 要:自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中學的歷史課程對于“歷史意識”的要求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要求學生在了解、學習歷史史實時能夠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每段歷史,能夠從多角度去思考歷史事件背后所給予我們的經(jīng)驗和啟示。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歷史意識的學生。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就是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去思考的問題。想在日常課堂中通過案例啟發(fā)、探究活動等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教師在備課和撰寫教學設計時就要傾注心思。一篇好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一堂好課的必備要求。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了歷史意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用更加科學、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關鍵詞:歷史意識;歷史課程標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92
1 歷史意識的概念及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歷史意識的重要性
“歷史意識”一詞最初起源于德語“歷史主義”,此詞的概念也是德國的學者最早進行研究的?!皻v史意識”這個詞語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在西方世界傳播開來。在一段時間后“歷史意識”逐漸運用于歷史教學中。
《歷史教育測量與評價》一書中,對“歷史意識”的概念解讀為:“人們對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有一定的敏感和熱情,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有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能力,并產(chǎn)生一定的歷史責任感”。歷史意識之所以是歷史教學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因為歷史的學習與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是緊密相連的。
本文中所談的“歷史意識”主要是寫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如何將歷史意識應用于歷史教學當中。作為歷史教師,在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歷史材料時,如何甄選出具有價值且適合學生學習的史料并不簡單。一篇好的教學設計甚至可以決定一堂課的主基調。
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編寫教學設計時查閱大量資料書籍,在自己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對獲取的新知識加以整合梳理,所選的史料要真實可靠,不能選取野史或沒有憑據(jù)的歷史。對于人物評價與歷史啟示不能人與亦云,教會學生要多方位思考分析,對于歷史的看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從客觀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都應予以鼓勵,歷史意識就是培養(yǎng)學生多層次看待歷史思、考歷史的能力。
2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歷史意識的作用
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意識,是我國歷史科目學習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歷史教師只有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了如何去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才能在課堂中通過種種教學手段去教會學生怎樣用歷史思維去思考歷史,怎樣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在教學設計中通過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有以下幾點作用。
2.1 幫助學生用歷史思維進行思考
當前我國的很多中學歷史課堂中還是會出現(xiàn) “滿堂灌”的現(xiàn)象,教師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些老師也明白要去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但對于成績的要求使他們逐漸放棄初衷。并且歷史課的地位也遠不如語數(shù)外等科目重要,學生自然也沒那么重視。
種種原因勢必會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下降。對于歷史課的學習,學生更多的是按照教材上的字句和去背誦歷史。但如果歷史教師能在教學設計中巧妙地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通過有趣的歷史故事、精彩的史料解讀和具有特色的授課方式,學生就會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中就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鍛煉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去更科學客觀的思考歷史。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建立自己的評價系統(tǒng)和思維邏輯形式。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不光可以用來學習歷史,還可以講歷史思維運用于認識自我好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2.2 有利于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
歷史課程作為我國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教師需要通過清晰的講述歷史事實,讓學生參透歷史背后的深刻含義與啟示,才能夠真正的體會何為以史為鑒。
學習中國傳統(tǒng)美德,才知仁義禮智信的重要;學習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才能建立起文化自信;通過學習各種戰(zhàn)爭史,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也正是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里,學生們才會逐漸建立并完善較為主流且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引導學生在自我成長和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關心社會與國家。
2.3 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多少歷史學家,而是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具備最基本的歷史知識積累和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無論今后從事何種職業(yè),都是一個懂歷史愛國家有民族氣節(jié)的中國人。
在中學歷史的學習中所培養(yǎng)的歷史意識會伴隨并影響學生的一生。例如學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能夠培養(yǎng)學生心系民族天下的理想抱負;學習紅軍長征,能夠從先烈的身影后擁有苦耐考的堅韌品格;學習鄭和下西洋,能夠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輝煌成就感受我泱泱中華的壯闊。
滾滾紅塵中發(fā)生過的一些事兒出現(xiàn)過的某些人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產(chǎn)生同理心,他們對民族的責任對國家的認同隨著他們的思緒一起匯入歷史的長河。
3 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意識
3.1 案例啟發(fā)教學
成功的案例啟發(fā)教學是歷史教師用自己的授課方式,通過講述歷史事實或故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效果,案例則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只有學生主動學習才能更好的弄清每段歷史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的感悟其中的啟迪。當學生弄明白了一個歷史事件的所有細節(jié)過程,歷史意義和影響對他們而言就不再是死記硬背的一大段一大段的句子,而是他們自己對歷史的真切感悟。
同時,案例教學法要遵循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注意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即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激烈深入的討論,產(chǎn)生不同的聲音。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適當點評,對于錯誤的想法要及時予以糾正。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反省和認知,這一過程學生的歷史意識就會不自覺地漸漸形成。
例如《鴉片戰(zhàn)爭》一課,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就“你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清政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讓同學課前去查閱相關史實,在教學中為同學們講述一些在鴉片戰(zhàn)爭中發(fā)生的故事。課上讓同學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會覺得清政府腐敗無能,也會有同學解到許多愛國將領在這場戰(zhàn)爭中流血犧牲,他們贊同這些英勇奮戰(zhàn)的將士們,卻因為現(xiàn)實因素無法改變。教師此時可以拋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明白一件歷史事件的結局是多方面造成的,歷史沒有假設,這種蒼涼感和無奈感也不失是歷史的一種美。歷史的意義是多角度的,也允許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聲音。
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適當引用案例啟發(fā)法,用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
3.2 對話教學
與我國傳統(tǒng)的以老師講述為主要方式的課堂形式相比較,對話教學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師生對話、小組討論是對話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手段。雖然講授法應該是歷史教學最主要的方法,但適當?shù)囊雽υ捊虒W可以為整堂課增添不少亮點。
我們可以把對話教學看作是師生之間的一個溝通平臺,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的課堂輕松愉悅,民主平等,又能夠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三國鼎立》這課分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三個子目。在教學設計中,前兩個子目可以設計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派代表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即學生講給學生聽。老師可以和聽的同學一起與講的同學進行提問互動。老師在最后靈活的加以補充和總結。這樣設計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同學感受到歷史并非是枯燥的,歷史的學習是極具趣味性的,培養(yǎng)學生主動去學習歷史、探究歷史、思考歷史和感悟歷史。有助于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
3.3 探究活動教學
何為歷史探究活動教學?即是在歷史教學中有探究有活動。何為探究?學生圍繞某個歷史問題,自主的查找和閱讀相關的資料文章,這是探究;針對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讓他們去辯論去闡述觀點,在爭鳴中不斷地刺激他們的思維,這是探究。何為活動?查閱資料的過程和討論的過程就是活動。
可見探究活動,就是學生更為自主地學習和研究歷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以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把握探究的要點,最終得出自己的歷史見解。
例如《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一課,在設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意義部分,可以在講完約法內容后,讓同學們課下查閱臨時約法的全部內容,根據(jù)約法內容來思考為什么要給予臨時約法如此高度的肯定,這部約法背后所體現(xiàn)的是怎樣一種明主,對于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探究出在課本上概念性的總結背后更加深刻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歷史啟示。
在中學歷史的教學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絕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完成一篇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需要歷史教師付出很多。首先要立足于教材,把握教材重難點,同時歷史教師需要在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習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甚至要涉獵更多的學科知識,將其進行結合。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方式,種類不在多,但每種教學方法都要起到作用。質樸的課往往才更動人心。
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使同學們看到更加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歷史,歷史不再是存活在課本中,而是有斑駁感有哲理感有知性感有蒼涼感和有無奈感的歷史。我們學習的不再是冷冰冰的過去,而是設身處地與古人一同生活,從過去感受歷史。這就是歷史意識的巨大魔力。
參考文獻
[1]陳偉國,何成剛.歷史教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本社,2003.
[2]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趙亞夫.國外歷史教育透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瞿林東.歷史.現(xiàn)實.人生一一史學的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雷紫翰.歷史意識、社會選擇與科學發(fā)展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
[6]劉小平.文學研究要貫穿歷史意識[J].江淮論壇,2001.
[7]博德馮博里斯.重視歷史與道德評判.解釋過去理解現(xiàn)在之關系[J].清華歷史教學,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