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曦
摘 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育中引導學生認知音樂的美對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達成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音樂美的相關概念入手,通過分析什么是音樂的美、為什么要學習音樂的美以得出在音樂教育中如何引導學生認知音樂的美。
關鍵詞:音樂教育;引導;認知;音樂美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要實現審美性音樂教育的前提是引導學生發(fā)現音樂作品的美感,即了解音樂美是什么以及怎樣發(fā)現音樂的美[1]。只有對音樂的美有充分的認知水平才能達到以美育人的教學目的。
一、簡介音樂美的相關概念
(一)音樂美的本質是音樂所獨具的藝術品味音樂美的品位。音樂之美是音樂所獨有的,這種美的品味一方面離不開它所依存的客觀感性對象,另一方面又脫離不開審美主體的感受,音樂的美源于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結合。音樂被稱為“三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因此對于美的創(chuàng)造來說,音樂家的藝術才能和創(chuàng)造個性的充分發(fā)揮顯得格外重要。同時,音樂家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音樂也與其豐富的生活情感體驗密不可分。音樂的美還反映在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上,音樂的美在其存在方式上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美,音樂的美不僅要求音樂在形式上的精細編排,還需要其在內容上大膽創(chuàng)新。一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需要音樂家有著細膩豐富甚至敏感的心理體驗以及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二)音樂美的特征存在于藝術化的音響組合之中。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音樂的美感是藝術化的音響組合,任何藝術化的音響組合都包含音樂之美。各種形式和類別的音樂之美都是通過藝術化的音響結合來表達的。它不僅構成了音樂美的外在形式,也構成了這種音樂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也正是音樂美區(qū)別于其它藝術美最重要的。音樂美是心靈與情感美的集中體現,音樂作品的產生過程、表現音樂的過程、聆聽音樂的過程都包含著創(chuàng)新性,都體現在人類的心靈與情感活動的表達中。通過人的心理體驗和情感態(tài)度的表達,實現了對現實美的反映。音樂美還是現實動態(tài)美的反映,音樂作為時間的藝術,它的一切美的表現都是在實踐過程中以樂音運動的形式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它特別擅長將現實中的動態(tài)美作為自己的表現對象。音樂可以通過旋律、節(jié)奏、速度等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表現人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2]。
二、音樂美體現在什么地方
從音樂美的形式來說分為綜合性音樂體裁的美、標題音樂的美感、無標題音樂的美。綜合性音樂體裁的美又可分為歌曲美與歌劇美。從美的形態(tài)來看,歌曲美屬于綜合藝術美。它包括音樂美、伴奏美、歌詞美。歌劇美也屬于綜合藝術美,然而它是音樂美與其它的藝術的綜合之美。標題音樂最具魅力之處是它表現的精神內涵。標題音樂形式的選擇,不僅受該標題構思的影響,而且眾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是在標題的題材內容中孕育而出的。無標題音樂的美則是純粹抒情的美。無標題音樂在嚴格遵循音樂形式美的規(guī)律之上,將情感表達與音樂的形式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但需注意的是絕不可將無標題理解為無內容。
三、音樂教育中為什么要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美
(一)學習音樂的美是學生了解音樂的前提。學生學習一門藝術的前提是對這門藝術有充分的認知與了解。學生學習音樂的前提也需要了解音樂是什么,音樂美在哪里,音樂美的特點是什么。在對音樂的美有了充分的認知之后,學習才會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與趣味性。
(二)學習音樂的美是學生喜愛音樂的途徑。音樂在反映客觀現實與表現人類情感方面有著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與突出的特點。學生在充分了解音樂的美之后,會使其對音樂的特點與本質產生強烈的興趣,對于音樂的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充滿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與興趣正是學生喜愛音樂的根本源泉。
(三)學習音樂的美為學生欣賞音樂提供了方法[3]。欣賞音樂是學生感受與體驗音樂最快速、最直接的一種音樂實踐活動,音樂欣賞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覺質量與音樂審美能力。在對音樂的美有了充分的認知之后,學生的欣賞活動便由之前的被動欣賞轉變?yōu)橹鲃有蕾p,如能夠在學習音樂時主動搜集作品相關的人文信息。同時在欣賞與表現音樂時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
四、音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音樂的美
(一)對音樂形式的學習。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其一是對音樂的基本要素的學習[4]。如音樂的調式調性、曲式和聲、速度力度等。其二是了解音樂形式的組織手段,當音樂的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時,才可以形成音樂的結構特征。其三是了解使音樂基本要素與組織手段結合的相關規(guī)則。諸如調性協(xié)和,對比統(tǒng)一,內容均衡等。
(二)對音樂內容方面的學習。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音樂性內容的學習,其二是非音樂性內容的學習。音樂性內容是指在創(chuàng)作、表現、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音樂帶給受眾的直接情緒感受,這類感受往往只能用模糊的、非實義的語言來表達。音樂表現的情緒情感,風格流派和精神思想都是音樂性的內容。非音樂性內容主要是指音樂本身不能包含,但可以通過聆聽音樂間接感受到的內容[5]。比如聆聽音樂時腦海中產生的畫面或由此聯(lián)想到的一些文學性內容。
學習音樂的美是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程的重要前提與組成部分。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的美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了知什么是音樂的美,音樂為什么美以及如何發(fā)現音樂的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程價值與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從而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
[2] 楊麗華.商羽之妙—幼兒教師音樂審美心理結構[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3] 雍敦全.音樂教學法[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3.
[4] 田大海.音樂藝術教學學科教研與專業(yè)課程設置全書(第一卷)[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5] 吳清華.音樂美淺論[J].大舞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