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濛希 劉春
摘 要:本文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和理念,在高中語文課課堂教學中探索運用“競爭、合作和沖突”策略,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以期探索出適合遼寧省撫順市雷鋒高中學情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學生 合作競爭傾向 社會適應 素質(zhì)教育
一、導語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合作與競爭的社會。合作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高中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而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種人際關系。合作,是為了更好的競爭。有人說:“合作與競爭是一對雙生的花朵,他們互相依賴又互相矛盾。”乍一看去,合作與競爭互相抵觸。既然互相競爭又何來合作,既然合作又怎么會產(chǎn)生競爭呢?其實不然。競爭與合作一直是共存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才是成功的秘訣。
二、合作與競爭的策略
在心理學大辭典中,競爭一詞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動物之間競爭,即兩個或更多的個體或物種彼此間奪取同一自然資源而展開的爭斗。第二層意思是指競賽的一種特殊形式,一方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對另一方進行爭斗和控制,以一方勝利另一方失敗為結局的相互作用的行為。競爭是為了自己或團隊的利益與他人爭勝,競爭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能夠激發(fā)個體的意志力,調(diào)動的個體的主動性等。
合作是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合作才能發(fā)展,合作才能共贏,合作才能提高。合作是多方面、多領域的,師生間、高中學生間良好的合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合作與交流才能將高中學生的思想聚集在一起為眾人所用,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在這個競爭十分殘酷激烈的時代,合作共贏更是時代的選擇,很多事情的成功在于合作,合作共贏是1+1,但它不等于2,而是大于2 。那么,什么時候合作,什么時候競爭呢?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這就是合作與競爭的策略。撫順市雷鋒中學黨支部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過程中,以雷鋒精神建校育人,打造黨建文化新氛圍。正如本文作者表達的那樣,合作成長,成就了每一個遼寧省撫順市雷鋒高中學子更好的自己。
三、合作、競爭人格傾向和攻擊性的性別差異
調(diào)查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學習,能增強智力,推動注意力集中,使想象力變豐富,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大多高中學生對競爭的內(nèi)涵有積極的認識,對成敗有良好的心理準備、競爭的自驅(qū)力增強,但仍呈現(xiàn)出主動參與競爭的意識不強、競爭范圍狹窄、缺乏合作以及對競爭的承受力較弱等問題。競爭無時、無處不在;警惕出現(xiàn)惡性競爭;共贏需要勇氣與合作精神。
高二、高三學生的合群意愿高于高一學生,高三學生的敵意水平顯著低于高一、高二學生;但是高中學生在合作與競爭傾向上不存在年級之間的顯著差異。有不少高中學生認為,競爭就要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沖突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質(zhì)的互相干擾。高中學生之間的沖突,表現(xiàn)為對一個理由或觀點的不同見解,通過師生、高中學生之間的爭辯,從而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而高合作者在學習適應性和環(huán)境總體認同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高合爭者。合作、競爭人格傾向和攻擊性的性別差異并不明顯;但是在合作維度中女生的包容性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在競爭維度中男生的過度競爭性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合作性人格傾向與攻擊性顯著負相關,競爭性人格傾向與攻擊性顯著正相關。高合爭者在自我評價、問題解決及總分上的得分都顯著地高于高競爭者和低合爭者,而在目標選定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低合爭者。學會合作,也要學會競爭。“高效課堂”“詩意生活”“合作成長”是遼寧省撫順市雷鋒高中三大教學重點。每一個挑燈夜戰(zhàn)的夜晚,不是高中學生為此付出的努力嗎?每一次咬牙堅持在書海中徜徉,不是高中學生對勝利的渴望嗎?高效課堂上,高中學生們?nèi)橥度?,汲取知識;詩意生活里,高中學生們揮毫潑墨,盡顯才情;那么,怎樣才能共贏呢?
結語
共贏的核心原則就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對方的利益,相互合作,使雙方獲利。這種學習的氛圍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定給高中學生帶來高度的學習熱情,推動高中學生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努力,使高中學生的思維在和諧的氛圍中無拘無束,縱橫千里,任意馳騁。在課程改革中,應注意加強高中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養(yǎng)成高中學生積極競爭的習慣、加強高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端正高中學生的競爭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競爭觀,鼓勵高中學生憑自己的實力投身競爭大潮。在競爭已經(jīng)成為時代特征的今天,高中學生要切記:要想取得勝利,首先必須要考慮到他人的利益,從而在競爭中實現(xiàn)互利共贏,這是生命最大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岑延遠,高中生合作與競爭心理特點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85-89.
[2]謝曉非,陳曦.合作意識的認知成份分析[J],心理科學,2002年03期.
[3]宋澤霞,競爭心理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11(44):227-228.
[4]謝曉非,余媛媛,陳曦,陳曉萍.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測量[J],心理學報,2006年01期
[5]曹長德,陳淑萍.競爭機制及其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運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吳江,欒大鵬.中國公眾的競爭心態(tài)調(diào)查報告(2013)[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0(17):80-89.
[7]謝曉非,余媛媛,陳曦,陳曉萍.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測量[J],心理學報,2006,38(1):116-125.
[8]談曼延,關于競爭與合作關系的哲學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9]鄭航月,王鳳.合作與競爭的理論與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08,0(8):8-9.
[10]郭德俊,李原.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方法[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11]岑延遠,青少年競爭性人格對社會適應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9,30(6):72-75.
[12]綦春霞,國際視野中的中學合作學習研究[J],廣西教育,2001年02期.
[13]張斌,論合作學習及其對學生行為和態(tài)度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9期.
[14]蘇紅,論合作學習與成就目標理論[J],衡水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5]張麗,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6]王友章,合作與競爭[J],時代教育,2004年18期.
[17]何力西,張慶,王才康.競爭合作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學業(yè)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1,31(2):172-175.
[18]徐雅筠,校園文化中合作與競爭能力的培養(yǎng)[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