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玉
摘 要: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但是我國大多數(shù)中學都沒有對這門課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忽視了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顯然,這是極其不利于初中生發(fā)展的,因此本文將從信息化教學,生活化教學以及自主化教學三個方面對初中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展開簡要的討論。
關鍵詞:初中年級 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法
引言
初中生是一群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團體,具有思想不成熟,情緒沖動,易受他人影響等特征,這些特征也成了許多初中生誤入歧途的重要原因。誤入歧途的學生通常沒有接受過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導致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無法正確對待外界誘惑,容易受到不良誘惑的影響,走向法律的極端。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重視該課程的教學,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初中生能夠平安快樂地度過初中階段,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一、采取信息化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名字上看便不是初中學生會感興趣的課程,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要注重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改變?!兜赖屡c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難易程度不一樣,有的十分淺顯易懂,有的卻令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落差使得許多學生對該課程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
在《道德與法治》中有一教學內容為《維護憲法權威》,一般來說,學生看到“憲法”,“權威”這樣的字眼都會避而遠之,認為憲法對于自己而言十分遙遠,有的甚至覺得自己一生都不會跟憲法產生交匯。正是因為這樣的錯誤認知,許多學生都會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十分無趣,不愿意學習該課程。教師在此時如果再對課程內容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無疑是將學生的最后一絲耐性消磨殆盡,使學生徹底厭惡這一學科。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展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檢察官宣誓的視頻,將其作為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被視頻中莊嚴的氛圍感染,借此激發(fā)學生內心對憲法的興趣,產生學習的欲望。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憲法其實離你們并不遙遠,當你們年滿18歲后便會擁有一項權利——選舉人大代表。”為了展現(xiàn)其真實性,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播放公民選舉人大代表的視頻,使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自身與憲法之間的關系,自發(fā)地投入到憲法的學習中,利用所學知識積極維護自身與他人的權益[1]。
初中生大都對電子產品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參與度,借此提高該課程的整體教學水平。
二、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學習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外,還要幫助學生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無論是培養(yǎng)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法律,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相關內容。
當教師講解到《依法行使權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生活案例講解相關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帶領學生一同探索生活中的法律。橫穿馬路,無證駕駛,車輛逆行,酒駕等違規(guī)行為都是生活中層出不窮的違規(guī)事件。甚至許多公民違規(guī)而不自知,在被交警發(fā)現(xiàn)并制止后不思悔改。教師可以以此為例,向學生講解依法行使權力的相關內容。在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交警的角度,利用所學知識對違規(guī)公民進行思想教育,讓其了解到公民應該如何正確地依法行使自身權利。以上這些違規(guī)現(xiàn)象都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因此學生在該問題的處理上具有較多的發(fā)言權,學生也會更加愿意參與這樣的課堂討論。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討論度。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改變學生以往對教學的認知,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2]。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許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教師在對該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利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為學生展開生活化的教學。通過教學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法律,能夠自發(fā)地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教學得到升華。
三、采取自主化教學模式
《道德與法治》課程除了是一門課程以外,還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其對于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品質的形成都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因此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要注意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探討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到《公民基本義務》這一課程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疑問:“扶貧資金是怎么來的,由什么構成?”“公民為什么要納稅?”“如果公民偷稅漏稅會得到怎樣的懲罰?”。通過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預處理,對這些問題展開自主探討。在學生進行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能夠自發(fā)的、主動的進行問題的探索,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逐漸形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使教學與生活能夠緊密結合起來,互相滲透。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采取自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我學習,進行自身能力的加強。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這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初中生有著十分重大的教育意義,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可以形成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可以了解到自身的權利和應當執(zhí)行的義務。因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意義,為學生灌輸?shù)赖屡c法治思想。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認真對待《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了解相關法治思想,加強自身的道德意識。
參考文獻
[1]牟宗蘭.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導航,2018.
[2]陳開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7(0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