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改
摘 要:為實現(xiàn)小學生的均衡發(fā)展,當前很多小學通過建設合唱班級的形式開展合唱教學,讓學生掌握更多技能,但是教學活動取得的效果較為一般?;趯πW音樂班級合唱教學有效性的分析,本文探究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措施,讓小學的合唱教學取得更好成效。
關鍵詞:小學教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
一、引言
小學合唱教學當前采用的方式為教師全面參與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學生不能按照自身意愿開展學習活動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降低了合唱教學的開展質量。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知識講解、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默契度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當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時,就可以視作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不足。
二、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方案落后
教學方案為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框架,當教師的教學方案不合理時,自然無法采用有效程度更高的教學方法。在當前的很多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講解,然而很多小學生對這類理論性知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不足以支撐其實踐過程,導致教學有效性不足。另外雖然一些教師會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但是實踐方法為要求學生模仿自身的歌曲演唱過程,未能讓學生從理論知識應用的角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導致理論和實踐的銜接性較差。
(二)教師干涉過多
雖然教師需要全程參與到合唱教學中,但是教師也需要提供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練習時間,讓學生通過自由組隊的方法高效學習,在當前的很多小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和練習過程的干涉過多,在很短時間內(nèi)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降低教學有效性。
另外音樂本來就有很高的個性化特征,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思路、喜歡的音樂類型、知識接收方法等方面,教師全面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時,教師的想法會強加到學生身上,破壞了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生適應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并且新的學習方法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兩個方面降低了教學有效性。
(三)忽略練習過程
很多教師存在的教學誤區(qū)為,只要完成全面深度的理論知識講解,學生就能夠合理應用這些知識,學生的練習質量必然上升。這種想法的問題在于,忽略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大量學習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當其練習時間不足時,必然無法深度掌握基礎音樂知識,降低了教學有效性。
另外合唱教學有其特殊性,即合唱中擁有多個聲部,不同聲部的學生除了要能夠抵抗干擾,還要具備很好的默契度,這些內(nèi)容都需要經(jīng)過大量練習達到學習效果。當教師忽略練習過程時,學生無法掌握合唱學習中的所有知識點,致使教學有效性不足。
三、提高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設“理論+實踐”教學體系
音樂學習中,理論知識能夠更好指導學生的實踐過程,所以合唱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講解必不可少,但是傳統(tǒng)方法的有效性較差,本文提出的方法為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融合,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質量。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現(xiàn)有樂器輔助教學,即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后,借助樂器演示理論知識的具體內(nèi)容,加深學生印象。
例如學生節(jié)奏訓練中,教師講解二拍子基礎節(jié)奏,使用小鼓展示二拍子的表現(xiàn)形式,完成該項練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樂器,要求學生能夠按照教師展示的旋律敲擊出對應節(jié)奏?;A節(jié)奏訓練工作與后續(xù)的歌曲節(jié)奏分隔工作銜接,讓學生的節(jié)奏掌握能力逐漸提高。
(二)合理確定教學參與程度
音樂教學由于其特殊性,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方法不盡相同,教師需要合理參與學生的學習時間中,讓學生選擇最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方案。本文認為教師參與程度的標準為,知識講解過程中需要全面參與,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生練習過程降低參與程度,讓學生之間查漏補缺,最終確立最佳學習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確定理論講解和課后練習的時間分配情況,提高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某班級的教學中,教師講解的課堂講解內(nèi)容包括樂理知識、合唱技巧等,同時在授課中按照學生的聲音特點分配學生聲部。教師講解完成后,讓學生練習,初始階段教師幫助學生選擇曲目,比如選擇的歌曲為《趕海的小姑娘》,教師觀察不同聲部學生的演唱效果,第一聲部的指導內(nèi)容為學生的音量、速度等,第二聲部指導內(nèi)容為如何融入到合唱中,講解完成后教師將練習現(xiàn)場交還給學生,后續(xù)工作為,教師定期分析學生的練習成果,當班級學生能夠完整演唱教師選擇的所有曲目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習歌曲,教師只開展基礎的指導工作。
(三)重視合唱教學練習過程
合唱教學的練習過程為核心教學內(nèi)容,上文中的案例提出了該教學內(nèi)容的開展方法,本文在案例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練習教學的開展方法。合唱練習教學中,可分為兩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教學階段,該過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效果較差,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方法為,不參與學生的練習過程,但是每天觀察和分析學生的練習成果,找到合唱中存在的問題。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第二聲部的學生受第一聲部學生的影響效果較大,教師要求第一聲部的學生后續(xù)練習中適當降低音量,繼續(xù)觀察效果,提高融合性后,第一聲部學生逐漸提高音量。
第二階段為長期練習后的教學階段,該過程的工作重點是提高學生的默契度,可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法達成目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組,要求學生在建成的小組內(nèi)練習,該過程不但能夠讓學生更了解其余聲部的特點,還能夠讓學生加強彼此間的了解程度,在小組運行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改變小組中的成員構成。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當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教學方案落后、教師干涉過多和忽略練習過程等,這些問題導致教學有效性下降。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構建學習小組、建成“理論+實踐”教學體系與合理確定教學參與程度等措施達成目的,從多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申歡歡.小學班級合唱教學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4):158+160.
[2]郎榮榮.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的有效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21):143+245.
[3]楊宇.小學班級合唱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音樂,2017(20):36-37.
[4]谷玲利.淺談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J].北方音樂,2017,37(02):162.
[5]魯小英.淺談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的方式[J].北方音樂,2017,37(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