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湘
摘 要:中國民間游戲因代代傳承,多方汲取了民間生活文化的精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基礎載體,它們的趣味性強,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我園在蒙氏工作材料中融入了民間游戲材料,如挑棍子、拍貼紙等,得到了幼兒喜愛,而民間游戲區(qū)域恰是本園自主游戲區(qū)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處于初步創(chuàng)設階段,創(chuàng)設過程中需要將本民族和本土的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種類與游戲方法進行歸納、分類,指引幼兒如何在剛開始的階段更好、更正確地玩民間游戲的各種材料。
關鍵詞:民間游戲;傳統(tǒng)文化;分離;指引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曾明確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薄吨改稀分兄赋?,幼兒園要"利用民間游戲,適當地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的民族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綱要》也指出:“玩是幼兒的天性。”可見游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征。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增長他們的知識,發(fā)展智力。[1] 中國民間游戲因代代傳承,多方汲取了民間生活文化的精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基礎載體,它們的趣味性強,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打紙片”游戲,孩子們把廢紙折成一個半開口的方形,只要往下一打,就能發(fā)出很響的“啪啪”聲,比比誰發(fā)出的聲音最響,他們三五成群地玩,百玩不厭。他們不僅喜歡甩的動作,更多喜歡勝利,符合兒童的競爭心理。女孩更喜歡跳繩、跳皮筋,邊唱邊跳,玩得不亦樂乎。近年來,我國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而對于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便是充滿中國特有的生活氣息和生活智慧的民間游戲。民間游戲作為一種具有自娛性的活動,除了有情趣外,也會有探索,也會有發(fā)現(xiàn),也會有創(chuàng)造,這是游戲中潛在的學習因素,是游戲產生的學習、教育因素,是游戲產生的教育效果。因此,可將民間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形式,讓幼兒在“無目的”的嬉戲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游戲中所蘊含的本民族精神文化,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
我們在整理匯總已形成我園特色的民間游戲資料中,發(fā)現(xiàn)關于有廣東地方特色民間游戲并沒有充分挖掘,還有一些分類不夠明晰,我們通過收集整理了更多適合我園幼兒現(xiàn)有水平及特點的約80個游戲進行研究,依據《指南》里幼兒各年齡段要求,結合本園的特點和實際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幼兒民間游戲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徒手游戲(含歌謠)、器械游戲(含現(xiàn)場制作)和 本土游戲三大類。
一、徒手游戲
(一)3-4歲年齡段
在此年齡段,我們設計了炒黃豆、小老鼠上燈臺、拉大鋸、搖小船、頂鍋蓋等游戲。
3歲多幼兒的獨立性差,模仿性很強??匆妱e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見別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我們根據《指南》的要求,結合3歲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模仿性強的優(yōu)勢,在徒手游戲中分出了適合3-4歲幼兒能力要求的小等游戲,這些游戲能夠訓練幼兒追逐跑的動作,發(fā)展幼兒奔跑的能力,鍛煉幼兒的注意力,適合在3-4歲的幼兒中進行。值得提出的是小老鼠上燈臺這個游戲,它的情節(jié)是小老鼠們肚子很餓,聽說貓咪家燈臺上有美味的油,決定一起去找點吃的。游戲規(guī)則:一邊念兒歌一邊做出相應的動作,并找到燈臺。當貓咪來的時候,快速四散跑,并注意躲避他人,這與《指南》中的要求十分契合。
(二)4-5歲年齡段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可選擇的游戲較為豐富,《指南》提出要開展多樣化的游戲促進幼兒能力多樣化發(fā)展。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是教育中的主體。通過解讀《指南》,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老師只是一個主導,要讓孩子自己去在游戲中探索發(fā)現(xiàn),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根據《指南》的要求在此年齡段設計了丟手絹、拍手游戲、炒黃豆、推小車、瞎子摸人、孵雞蛋、踩水車、碰碰船、斗雞等傳統(tǒng)民間游戲。有些游戲需要平衡能力和足夠的體力,4歲前幼兒一般難以很好地完成,而幼兒到了4、5歲以后,平衡力、肌肉、腿部的力量和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都成熟了很多,這時候能夠最適合開始進行平衡能力的游戲了。在《綱要》里對幼兒的上肢力量和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也提出了要求,據此我們在該年齡段劃分了推小車的游戲。推小車游戲不是讓孩子們推真正的小車,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通過肢體動作來兩兩合作模仿推車的過程:一個人當小推車,兩個人當推車人。將模仿融入體育游戲之中使得游戲更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符合幼兒興趣與需求。雙人推小車作為本次活動內容,給予幼兒一定野性的挑戰(zhàn),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中班幼兒上肢和手臂的力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幼兒在運動中的配合能力及平衡能力、鍛煉他們堅持剛毅的品質。
(三)5-6歲年齡段
該年齡段適合的民間游戲是最豐富的,對大班幼兒走、跑、跳躍、平衡、投擲、攀登、鉆、爬等動作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指南》提出要開發(fā)教材功能,使我們的教學來自生活,回歸生活。人在社會生活中要符合一系列的規(guī)范和準則的,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只有不斷調整自己才能更好的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而這個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5—6歲是一個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關鍵,認真研讀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的教材中都隱含著一些淺顯的為將來生活作準備的意識教育,為孩子將來的生活提供基礎準備。在游戲中樹立規(guī)則意識,感受規(guī)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規(guī)則。從而形成人際協(xié)調的合作關系。
幼兒在5-6歲生理發(fā)育時期,孩子的身高增長相對較快,頭長和身長的比例因身高的增長而逐漸變小,身體各部分外觀比較勻稱了。5-6歲的兒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顯增強了,還可以做一些比較復雜的技巧性運動。
與此同時,這個年齡段幼兒的合作意識增強,規(guī)則意識逐步形成,他們開始有了比較明顯的合作意識,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戲的愿望,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戲了,在游戲中他們能很好的分配各種角色、工作任務,他們在自己的小團隊中進行各種活動,同時也會形成一種他們自己認同的規(guī)則,并會努力遵守,在游戲時有明確的目的,追求游戲的結果,會克服困難完成游戲任務。
我們根據《指南》要求結合以上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該年齡段規(guī)劃處如下徒手游戲:
比如在分配任務時會使用到的游戲:點兵點將,猜拳,合作能力、反應能力要求較高的黑白配、拍手背、石頭剪子布等,需要較強的肢體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的游戲跳駱駝、扳手腕、斗牛、斗雞、單人推小車,編花籃等,幫助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游戲蒸饃饃、荷花荷花幾月開等。
二、器械類游戲:(含現(xiàn)場制作)
(一)3-4歲年齡段
《指南》中指出“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在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過程中,應有目的的組織幼兒進行探索器械類游戲活動,讓幼兒充分嘗試各種不同道具的玩法,這樣才是幼兒自身經驗的獲得和總結,增強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此年齡段器械類游戲,我們劃分出丟沙包、推小車、拋花球放煙花、拖著花球走、揪尾巴等游戲。與此同時,3-4歲幼兒的骨骼有機物多、無機鹽少,所以彈性大、可塑性強,易變形。此時幼兒的關節(jié)窩較淺,關節(jié)附近的韌帶較松,肌肉纖維比較細長,所以關節(jié)的伸展性及活動范圍比成人大,尤其是肩關節(jié)、脊柱和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與柔韌性明顯地超過成人。但是,關節(jié)的牢固性差,在外力作用下,如果用力過猛、懸掛或不幸摔倒,較易引起脫臼。根據他們的特點,拋花球是一種較為安全的游戲,是可根據孩子的年齡設置適合他們難度的,而且玩法多樣,易懂,最適合小班年齡段的幼兒,較常見的玩法:放煙花,即自拋自接花球,訓練向上拋的能力。拖著花球走即可以訓練他們用正確的姿勢快跑的動作。而揪尾巴更是非常經典的游戲,同時他們能在分散跑時躲避他人的碰撞,也能促進他們思考探索如何才能躲避別人的碰撞。這些安全系數比較高又可以訓練孩子手眼協(xié)調、反應力、活動量和游戲場地靈活的游戲,適合3致4歲幼兒進行游戲。
(二)4-5歲年齡段
我們在此年齡段的器械類游戲設計了丟沙包、踩高蹺、竹蜻蜓、斗陀螺、踢花球、花球放煙花等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民間游戲。《指南》中對中班幼兒是身體方面的目標包含了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4米左右,能連續(xù)自拋自接球、能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平穩(wěn)地走一段距離。根據《指南》的要求,在4-5歲的年齡段我們就規(guī)劃了以上為主的一些游戲,比如《丟沙包》游戲,我們給幼兒設計了打怪獸的情境,幼兒可以在墻上丟各種距離的物體,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而安排了各種高度大小的高蹺,來培養(yǎng)幼兒的平衡能力?!吨改稀?指出要讓幼兒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并且通過在游戲中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在竹蜻蜓游戲中有的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雙手在轉動的時候幫助竹蜻蜓向上推,在搓出的瞬間放開雙手,竹蜻蜓就會飛到天上去,就像直升飛機樣的,非常好玩。設計此類游戲還可以讓他們學著制作竹蜻蜓,兒童自己動手做,自發(fā)動手尋找樂趣的活動??吹阶约鹤龅闹耱唑涯茱w上天是非常高興的,在玩中充滿了成就感。另外,簡單的手工勞動對兒童的動手能力和智力開發(fā)也非常有好處,也能增加中班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三)5-6歲年齡段
5、6歲兒童初步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對人、對己、對事物開始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現(xiàn)出繪畫才能……新穎、獨特的活動器材是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的重要因素。我們除了提供幼兒園購置的一些體育器械外,還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可供幼兒進行各種動作練習的用廢舊材料制成的玩具,如:零頭布縫制的沙袋;塑料袋制成的流星球;舊報紙卷的紙棒、揉成的紙球;塑料繩制作的毽子、編織的編網拋球;用羽毛自己做的毽子、拉上松緊帶就成了跨欄;各種大小不同型號罐子做成的高蹺等,經常變換這些材料,可以保證幼兒參與的興趣,選擇游戲材料時,要給幼兒自由選擇的權利,對于多數幼兒都喜歡的材料,教師在投放的數量上要適當的多一些,增強幼兒活動的興趣。我們根據綱要,在該年齡段規(guī)劃出如下器械類游戲:抓石子、拍洋畫、跳繩、跳皮筋、打彈珠、踢毽子、滾鐵環(huán)、跳竹竿、自由抽打陀螺、翻花繩、挑棍子等。
除此以外,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并不滿足于現(xiàn)成的器械,他們更喜歡挑戰(zhàn),喜歡創(chuàng)新,喜歡自己動手制作獨一無二的玩具,因此我們還規(guī)劃了以下的自制材料游戲拍公子紙、打響片、小風車、直升機、青蛙跳、降落傘等。
三、本土游戲
在民間各地流傳著許多具有濃厚生活氣息、風格各異的游戲,而各個地區(qū)都帶有屬于自己特色的本土游戲,它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屬于童年的美好回憶。《指南》指出,幼兒要基本會說本民族或地區(qū)的語言,能口齒清晰地說兒歌、童謠等。我們在本園民間游戲的分類中特別劃分出帶有廣東本土特色的游戲,這些游戲也從語言、合作、反應、四散跑等各方面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
(一)3-4歲年齡段:
我們規(guī)劃了有只雀仔跌落水、打開蚊帳等發(fā)展四散跑能力為主的游戲。
(二)4-5歲年齡段:
我們設置了猜拳歌、拍手歌、小明小明小小明等游戲。這些游戲他需要幼兒對粵語方言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他需要的是兩兩合作,因此更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5-6歲年齡段
在這一年齡段,我們根據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較連貫,同時肢體力量更強、合作能力更好等特點,安排了點指兵兵、何家公雞何家猜、氹氹轉等游戲,讓他們能在合作與挑戰(zhàn)中產生對本土游戲的興趣。這些游戲以廣東話為基礎,旨在通過讓幼兒了解廣東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激發(fā)幼兒對民間游戲的興趣,同時讓他們能真正地傳承我們廣東本土的文化,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參考文獻
[1]趙娟.民間游戲在農村幼兒園活動中的開發(fā)與利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241-243.
(作者單位:中山市機關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