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摘 ?要:師生問答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巨大,許多學生通過問答,提升了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問答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本文就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師生問答,進行策略探討。
關鍵詞:師生問答;高中歷史;策略探討
師生問答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jù)相關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很多老師對師生問答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不甚了解,對此筆者提出以下方案。
一、通過課堂互動,進行問題引導
在中國的眾多王朝中,明朝的滅亡讓很多人惋惜。尤其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發(fā)表之后,明粉大量出現(xiàn),紛紛討論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就明朝滅亡的一些原因進行論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剖析能力,為接下來的高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時老師也要注意甄別歷史史料的真?zhèn)?,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老師若想討論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首先便要對相關的歷史人物以及相關背景進行品評,同時給出自己的看法,借此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剖析能力。例如對于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老師可以給出自己的看法——崇禎此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才能中庸,空有力挽狂瀾之志氣,而無治世平亂之才。人有功而不賞,自己犯錯大臣買單。在位十七年,內閣大臣換了50個,刑部尚書換了17個,地方總督殺了7個,地方巡撫殺了11個,而且崇禎特點是什么,他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定位,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命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命之退;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他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是勤政,可是作為皇帝,勤政不算優(yōu)點。他接手時,局面雖然不好,但是也不是不能挽救。作為國家一把手,識人用人,思想工作,正確決策,做好了算合格,他都沒有。所以他不是合格的帝王。
二、學生提出看法,師生進行討論
既然進行問題教學,那自然有問有答,老師在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老師進行課堂討論,雙方各抒己見,共同提升教學效率。老師在教學時,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學生進行和善的討論,雙方共同提高,為高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同時學生無法甄別史料的真?zhèn)?,所以在教學時,老師可以表明自己所引用的史料在哪里出現(xiàn),借此消除學生的疑慮。
例如老師在提出自己觀點之后,學生也許會問:明朝滅亡就像突然間你接手一個上市(負債累累)公司,只剩下軀殼了,你能怎么辦?按部就班還是大刀闊斧地改?誰都不知道以后的事……我們站在歷史的后面看歷史的前面,所以覺得這個問題那個不好……歷史總是必然的……勿傷我百姓一人!應該可以說對崇禎的蓋棺定論吧!老師可以給出自己的看法:“崇禎面對的情況是不好,但不是一手爛牌。在他當政期間,愿意做事,愿意替他背鍋的,被他殺掉。愿意做事,不愿意替他背鍋的,殺了。這樣下去,誰還愿意給你做事?作為一個皇帝缺乏必要的擔當。其實他真要是按部就班,還能續(xù)命,關鍵他的一系列做法,讓君臣之間信任度下降為0。作為一個國家首腦,必要擔當還是要有的,可他直到自殺的那一天也不認為是自己有錯。也許有人質疑史料的出處,老師也可以給出相關相關資料:崇禎十七年中,用宰相至五十人,宋開國至元祐初百三十年,至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范純仁為相時,始為五十一人。這句話出自于歷史學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講義》。
三、適當拓展知識,師生共同提升
新時期的高中歷史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所以日常歷史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課本中,老師還可以講解相關的課外知識,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接下來的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同時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駕護航。
例如老師也許會問東林黨的形成,以及所謂閹黨的形成。畢蹄館之戰(zhàn)后,明朝分為主站、主和兩派。當時便形成了一些黨爭,給事中張廷登上書:官員相互攻擊,排擠,不曰蘇脈,浙脈,則曰秦黨,淮黨。后來顧憲成以及高攀龍組建了東林書院。以講述經(jīng)學為主,后來在天啟年間大肆運用東林書院書生,隨著他們進入朝堂,權力、立場等等開始轉變,當他們碰上魏忠賢時,在這個過程中齊楚浙黨偏向魏忠賢,形成了所謂的閹黨。而至于東林黨,東林不是黨,他是文人團體,而且東林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沒有鮮明的組織性,沒有獨立的理念主張,也就是說,只要對這個文人團體有利的,他就會對著干。言國本者謂之“東林”,爭科場者謂之“東林”,攻逆閹者謂之“東林”,以至言“奪情”“奸相”“討賊”凡一議之正、一人之不隨流俗者,無不概謂之“東林”。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若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師生問答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十分巨大,而若想有效地進行相關的教學,首先需要老師在教學時,通過課堂互動,進行問題引導;其次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看法,師生進行討論;最后在教學時老師還可以適當拓展知識,師生共同提升,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碧珍. 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2):76-78.
[2]周立功. 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