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鵬
摘 要:對于普法工作的逐漸低齡化,小學教材中的《品德與生活》逐漸改為《道德與法治》,說明對于法制觀念的教育要從小學時期開始。這說明小學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要重視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與掌握。教師要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榜樣作用激發(fā)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熱情,完成對于小學生的知法、懂法、守法以及用法的初步掌握,為構建更完善的法治社會提供人才支持。
關鍵詞:小學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引言:
隨著法治理念在學生學習中的不斷深入,科學系統(tǒng)的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成為培養(yǎng)未來法治公民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現(xiàn)今的小學教育中,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仍具有一些問題,如學校與家長對于開展法制教學的不重視,學生難以理解法治的深奧,教師教學模式的固定性等,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也不利于法治觀念的順利推廣,阻礙了法治社會的建設。
一、現(xiàn)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重視理論教學,不重視實踐
道德與法治是抽象難懂的概念,需要不斷從生活中總結經(jīng)驗,還需要從案例中明白法治特點。然而多數(shù)老師為了應對考試成績,只強調(diào)背誦不強調(diào)理解,這不僅使學生喪失研究法治的興趣,也不利于普法效果的進一步深入。另外學生對于道德法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灌輸性教育,會使學生厭倦對法治的學習,從而會造成學生對于法治道德理念的偏差,不利于對法治道德的理解與運用,久而久之喪失法治道德對于學生的想象與規(guī)范作用。
(二)與生活嚴重脫軌,不能引起學生共鳴
由于道德與法治的案例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使他們難以理解其中的概念與意義。比如在學習《探訪古代文明》這一課文的時候,課文內(nèi)容中大多涉及的,都是古代文明的事物,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師母不大,方鼎以及莫高窟佛像、埃及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古羅馬斗獸場等等。這些古老文明事物與人們的生活脫軌,所舉的這些事物最多能通過多媒體進行了解,而不能親自感受文明的古老,所以很難引起學生產(chǎn)生共鳴。更不用說,有些學校根本沒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要對這些古老事物的了解只能通過書本圖文。
(三)家長對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不理解
多數(shù)學校秉持著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理念,增加了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比重,但卻得到了諸多家長的反對與不理解。家長們認為學生的年齡太小,應重視對知識與生活常識的學習,對于法治的學習至少要等到其14歲以上才可以正常進行。這樣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應從學生社會性出現(xiàn)的開始就進行學習,這樣不僅使法制觀念根深蒂固,也有助于學生對于自己的保護。家長的錯誤認識會使學生喪失對于探索法治道德的興趣,無法掌握法治觀念,無法正確使用道德與法治觀念解釋問題。
二、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法探究
(一)學校要改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授模式
學校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式應從一味地背誦理論轉變?yōu)槎嗄J浇虒W,比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講述法治小故事”以及“觀看道德與法治相關節(jié)目”等形式來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科技發(fā)展,造福人類》這一篇課文時,眾所周知,先進發(fā)達的科學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福音,而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尤其是農(nóng)村地方的,他們所接觸的先進科技也許只有多媒體技術以及各種先進交通工具,或者只通過一些媒體有所了解,為了讓他們感受到世界因為科技發(fā)展而變得越來越美好,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收集先進科技的視頻,然后作為課前導入,進一步讓他們體驗到氣勢磅礴的科技發(fā)展。
(二)要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
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容本就是抽象的,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改變,所以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一定要有時俱進,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可以通過使課程活動多樣性來實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塑造性比較強,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學習《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這一單元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nèi)容,讓孩子們真正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和學會反思,通過引入一些事例能使課堂教學更真實,大大提高效率。
(三)依據(jù)時事與正在流行的案例開展課程
在國家時事政治與法律改革影響下,學校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也在不斷地進步,為學生普及時事知識,不僅使他們了解國家現(xiàn)狀,深入法治社會觀念,也有利于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課時,教師要積極聯(lián)系時事,為學生講解地球環(huán)境現(xiàn)狀,如“臭氧層空洞”,“海平面上升”等,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fā)其保護環(huán)境的心理,為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提供支持。
結語:
學習成績不能完全代表一名小學生的素質,在學習知識前一定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有禮貌,知法守法”的學生,如果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對于學生道德與法治層面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不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yōu)秀公民的。所以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斷探究教學方法,研究教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
參考文獻:
[1]劉堃.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38.
[2]藺士琦.教育回歸生活視域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實施研究[D].河北大學,2019.
[3]趙穎焮.大數(shù)據(j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使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