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實現(xiàn)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不僅能培養(yǎng)美感,而且能提高品德。初中是培養(yǎng)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觀過程中,音樂課以其獨特的優(yōu)點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寓德育于為人師表、歌唱教學、音樂鑒賞、實踐活動之中,利用音樂的優(yōu)勢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震撼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7-0041-02
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初中生處于道德修養(yǎng)及品質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需要為學生灌輸正確的德育思想。音樂教學具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功能,在開展學生德育中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音樂課程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挖掘音樂課堂教學中德育功能以及價值,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教師率先垂范,寓德育于為人師表之中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執(zhí)行者,在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成為學生言行指導的引導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學生模仿。初中時期是學生身心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同時樹立良好的形象,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文明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嫻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影響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特別是教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將產(chǎn)生影響。因此,音樂教師在各方面都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愛育人、以德育人,有效地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
二、歌曲以情動人,寓德育于歌唱教學之中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歌曲是音樂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滲透力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中學教材中的唱歌教學所選歌曲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學內容最易被學生接受。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愛我中華》《我的中國心》等歌曲具有明顯的教育目的。還有一些教材如《東方之珠》《友誼地久天長》《南泥灣》等歌曲具有隱性的思想教育目的,而這些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先去發(fā)現(xiàn)、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給學生。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動之以情,曉知以理,不斷培養(yǎng)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然而,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歌,還要使學生能夠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歌曲去辨別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教學生學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其歌詞的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歌曲中號角似的呼喊、再三地強調“前進”,后半拍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自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xiàn)了歌曲的特點,又激起了歌唱者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學生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通過教學,使他們懂得國歌是祖國的象征、民族的心聲?!队颜x地久天長》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珍惜友誼。另外,還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和交流的方式,選擇一首曲子作為班歌,要求學生不僅會唱,還要深入體會歌曲的意境,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跌倒時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做生活的強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所有的困境。
三、體驗音樂要素,寓德育于音樂鑒賞之中
音樂鑒賞教學主要是通過聆聽的方式或者以多媒體等手段來對音樂進行領悟,使學生獲得全身心的審美感受。音樂不會像文字那樣具體地將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內心活動表達出來,它具有非語意性的特點,在音樂鑒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形象的音樂語言進行抽象的感受,從而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進一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1.利用好音樂作品中的有利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成才必先成人”,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始終把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素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表現(xiàn)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如滿天繁星數(shù)不勝數(shù)。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給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利用好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凈化心靈的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在欣賞《我和我的祖國》時,教師先要將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情感朗讀歌詞,然后再進行欣賞。欣賞完之后,教師要對《我和我的祖國》的曲式、旋律進行一定的分析,讓學生用心體會作為中華兒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熱愛以及作為祖國母親的兒女的萬分自豪。此時,音樂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暢談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理解,讓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這是一種正能量的形成。因此,鑒賞《我和我的祖國》的同時也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2.講述音樂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忱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音樂家都有自己的祖國。古今中外,一個偉大的音樂家通常也是一個愛國者。因此,適當?shù)刂v述一些音樂家的愛國事跡,必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忱。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我就向學生介紹了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畢業(yè)后,謝絕了法國音樂界殷勤的挽留和優(yōu)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為民族吶喊,為抗戰(zhàn)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在欣賞《第九交響曲》時,我就給學生介紹了這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雙耳失去聽覺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學生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所感動,深切感受到這些音樂家的偉大,熱愛祖國,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利用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又該如何去做,使德育滲透觸及學生的各個方面。
3.介紹民族民間音樂,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音樂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我向學生介紹民族音樂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如古琴曲《流水》,已隨宇宙飛船飛上太空,擔負起星際交流的使命;如利用古箏獨奏“漁舟唱晚”來介紹《春江花月夜》,來介紹唐代詩人張若虛以及他的唐詩,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作品了解,使學生感嘆民族音樂的源遠流長,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民族教育。另外,還要多給學生欣賞優(yōu)秀的各地各類的戲曲,讓戲曲進校園,加強學生戲曲通識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營造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
四、巧用教學方法,寓德育于實踐活動之中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相互學習,磨煉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因此,音樂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緊緊抓住旋律、節(jié)奏、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聯(lián)系實際結合教材做音樂游戲,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做律動、歌舞表演等,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他們不僅可以通過形體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而且可以得到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其中的集體舞表演更是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教師還可以將書中枯燥的樂理知識進行重新的編排,這樣可以把枯燥的內容變成歡快的形式,如講故事、猜謎語等。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在課前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查閱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相互匯報的方式共同分享獲得的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另外,豐富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也是進行德育的較好選擇。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開展合唱團、舞蹈團等,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類藝術節(jié)、歌詠比賽等,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而且還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成功是要付出心血和具備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的。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敬老送溫暖活動,慰問孤寡老人,并向他們展示才藝,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最后,還可以收集不同的德育歌曲,組織學生進行歌曲演唱和創(chuàng)作競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能力,表達內心的美好,從而深化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開展。
總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因素無處不在,它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進行滲透,從而幫助學生凈化心靈,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莊筱嫣.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方案嘗試[J].北方音樂,2014(10):154.
[2]房筠.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方案探索[J].關愛明天,2015(7):234.
[3]陳星言.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中學版),2015(7).
作者簡介:常琴(1981—),女,瑤族,廣西桂林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