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念、培養(yǎng)高尚精神品質、提升自身素質有著重要導向作用。然而,當今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如思政課教師與學生數量配比尚未達到國家要求,部分學生忽視對思政課的學習,思政課理論不能與實踐相結合,授課內容交叉重疊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必須通過激活教學內容,以加強師生互動;通過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情感教育;通過創(chuàng)新“考試形式”,注重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策略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聯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并強調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決定著其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也決定著高?!盀檎l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然而,近年來人們發(fā)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其育人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因此,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從多個方面著手,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課教師與學生數量配比尚未達到國家要求
在2016年12月7日到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數量必須與學生的數量達到一定的比例。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招生越來越多。相對來講,高校教師數量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量的增長速度沒有跟上學生的增長速度。因此,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都采取超大規(guī)模班級授課的形式,很多學校存在一個思政課堂有200余名學生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正如董杰副教授在對全國多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后指出“大班式教學使教學資源難以均衡到每個學生身上,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實現”。
(二)部分學生忽視對思政課的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必修課,但大部分學生只看到了它作為一門課程所能學到的知識,沒有認識到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升華,難以引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在大班授課制模式下,教師難以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很多學生在思政課教師上課時睡覺、玩手機、看課外書、寫專業(yè)課作業(yè)等,甚至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交頭接耳。在期末考試時,為了及格率達標,大多數學校的思政課教師都會在考前給學生劃定考試范圍,學生只要在考前認真背誦相應題目,即使上課時沒有認真聽講,在考試時也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三)思政課理論缺乏與學生實踐的結合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要真正學習和領會某一種理論必須對該理論產生的實踐土壤進行深厚地了解和學習,否則單純地學習理論只能形成一些淺表性的認識。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都是以教師對學生進行純粹的理論灌輸方式進行的,這種填鴨式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授課理論脫離實踐,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以到達應有效果。比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往往是通過教師講授相關的歷史事實來從理論層面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缺乏在理論講授基礎上對歷史遺址的切身觀摩,難以從內心深處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更難以受到應有的觸動。
(四)授課內容交叉重疊嚴重
高校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應該是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如果學習的每門課程之間在內容上存在比較多的重復,學生就會對這些課程失去新鮮感和學習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五門必修課程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全國所有本科院校必須開設的課程,但很多高校在這五門課的講授過程中存在授課內容交叉重疊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五門課程本身就有交叉的地方,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內容上存在諸多重復。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數量有限,部分高校存在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兩到三門課程的現象,難免會出現講授重復內容的現象。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策略
在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幫助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它對我國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就成為擺在高校管理層以及思政課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增強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
(一)激活教學內容,加強師生互動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不應該是沉悶死板、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問題來設計教學內容,對于那些學生一直困惑不解、心存疑慮的問題思政課教師應在課堂上正面應對,予以解答。只有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政課程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愛,而要達到上述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至少應做到如下兩點。一是改變過去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能力,教師在講授完基本理論以后可以找出一些教學案例供學生進行討論、辯論,引導并鼓勵他們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二是思政課教師要注重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通過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關注社會發(fā)展現實問題來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增加知識儲備,還要通過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來提高政治素養(yǎng)。
(二)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校大學生大多是處于18到24周歲的青年人,他們富有活力,樂于進行社會實踐,不喜歡枯燥無味的課堂。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提升不能僅靠開展課堂教學來實現,還要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開展把學生帶出課程走向社會,讓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同時,向社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充分運用其解決現實問題。比如,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外帶領學生去參觀附近的紅色教育基地或紅色旅游資源,并在參觀時為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現場講解,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了解紅色歷史、堅定革命信仰。
(三)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情感教育
在很多師生心目中思政課堂是用于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培養(yǎng)共產主義信仰的工具,認為思政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是單向的傳播,甚至是強制性的灌輸,強迫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但實際上,隨著近十幾年來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推動,高校思政課堂早已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發(fā),展開教學,注重通過感情的力量來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思政課、喜歡思政教師,甚至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國家開設思政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使學生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這些目的都不是通過單純的知識講授和意識形態(tài)灌輸就可以達到的,思政課教師必須用真實行動和感情來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同和接受思政課教師所傳授的內容。
(四)創(chuàng)新“考試形式”,注重教學效果
考試形式是指教師以怎樣的形式來測試學生的學習成果,其包括口頭提問、撰寫論文或書面報告、閉卷考試等多種方式。考試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檢驗,因此考試形式必須科學合理、樂于被學生接受,并起到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對于高校思政課來講,由于高校思政課是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yǎng)高尚道德情操的課程,因此,其考試形式不能單純采取試卷筆試的形式,而應該將多種考試形式結合起來。如,在學期末進行期末考試之前采取面談口試、提交論文報告和進行社會實踐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打分,并合理分配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在最終學生得分中的比重。經過對多個學校思政課考試形式的調研,筆者發(fā)現思政課豐富多樣的考試形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