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華
摘 要:高中音樂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雖然多年來不斷發(fā)展與改進,但依然存在一些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問題。音樂鑒賞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出現在高中教學內容中,是學校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但如今有學生不喜歡上音樂鑒賞課,教師也沒有很好的方法使學生融入音樂鑒賞課。通過分析調查,筆者認為觀念落后,授課方式單一,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缺少創(chuàng)新是高中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面對莘莘學子,如何搞好高中音樂教學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教育;創(chuàng)新主體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音樂教育在發(fā)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音樂教育事業(yè)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在教育改革影響下,素質教育也發(fā)生了實質性的改變。音樂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睂W生對音樂鑒賞課倦乏是老師在新時期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教師應站在新課改、新理念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興趣。傳統(tǒng)的音樂素質課程,從教與學來講,本質上仍是相互脫離的,如學生學習消極、老師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對音樂鑒賞課感到倦乏。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怎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從而發(fā)揮音樂鑒賞課應有的作用呢?本文將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對如何上好高中音樂鑒賞課進行初淺探討。
一、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觀念落后
由于高中音樂鑒賞課不作為考試科目,學校還困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對音樂課程安排量少,有的一周一節(jié)甚至于兩周一節(jié)。學校和教師大都不重視,課堂上主要是教學生唱歌,學生在課下被動地學習,這種強制性地灌輸導致學生不喜歡音樂課,還制約了學生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教師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觀念教學,課堂教授的內容仍以課本知識灌輸為主,忽略了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在教授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達不到需要的標準,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二)教學設備不夠完善,教師授課方式單一
對于音樂鑒賞課和唱歌課來說,多數學生對唱歌課比較喜愛,但也局限于一些流行歌曲,對鑒賞課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學設備不夠完善,教師授課方式單一,學習內容枯燥無味。
(三)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好多學校把教師當作主體,學生失去選擇的權利,只是一味地被老師灌輸音樂知識,失去了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甚至是不拿音樂課本。對于學生,根本沒有學習興趣可言,更不利于學生音樂感知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學生主體能動性的展現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學生音樂基礎薄弱
據了解,很多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了解甚少,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學教育觀念落后,學生并沒有接受到很好的音樂教育,導致無法很好地完成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在高中音樂教育問題上,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也各不相同,課程設置也均不一樣。以上分析的這些問題,并不能代表整個高中音樂教育。但針對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仍需認真對待。
二、提高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對高中音樂教育教學目標的認識
我國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是這樣表述音樂課程總目標的:“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fā)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p>
1.高中音樂鑒賞課要有清晰的目標和實用的方法
要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為目標,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造。藝術來源于生活,講授內容應貼近生活,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表現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2.高中音樂鑒賞課對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音樂講授中,應采用一定的辦法創(chuàng)建藝術條件,營造情感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理解作品內蘊,在審美體驗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善于發(fā)現和發(fā)揚學生的優(yōu)點,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培養(yǎng)和提高音樂表現力;然而“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二)更新授課方式,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上好音樂鑒賞課,激發(fā)學生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現在的學生,對待自己喜歡的學科,會加倍地學習,教師應抓住這一點,善于發(fā)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加以培養(yǎng)。音樂教學本該是輕松、活躍的,不能禁錮在一個沉悶單調的教室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愉快的氛圍里,主動去聆聽和享受音樂。故而改變以往教師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眼前一亮,從而產生興趣。
1.分析學生的心理,以了解教學對象,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
老師在音樂講授中,首先要了解課程目標要求;其次,分析學段特征,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最后,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應嘗試結合學生心理打破常規(guī),使課堂變得輕松自然,寬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講很重要,可以放松精神,減少拘束感。教學過程中,應打破老師提問,學生站著回答問題的傳統(tǒng)課堂問答形式,可以試著讓學生坐著回答問題,這樣能使學生慢慢克服緊張的心理,繼而輕松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認識。教師要善于采用數學、詩歌、繪畫、舞蹈等來詮釋音樂,給予學生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從而更好地完成音樂課堂的教學。讓學生覺得音樂就在身邊,音樂理論不再枯燥。
2.“動一動”,活躍課堂氣氛
音樂是有靈魂的,就像任何一種體態(tài)律動的訓練都需要有配樂。在教學過程中“動一動”,讓學生拍手打打節(jié)奏,或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跟著音樂跳一段舞蹈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全心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三)提高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
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下,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在新課改下,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如何學習之外,也應該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靈活掌握教學大綱,隨機變換教學方案,時刻抓住學生心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老師的教法、更新學生的學法,使教與學形成良性互動,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工作的激情,才能不斷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