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勇
摘 要:現代教育強調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對學校教育的人文教育的要求較高。數學,作為一門讓學生受挫最多的教育科目,更應該關注基礎薄弱生,突出本學科的人文特質,以便讓人人都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使人人都能實現學習進步。本文將從制定低難度的課時教學計劃、設計基礎型的數學作業(yè)習題、完善賞識性的數學教學評價三個角度去分析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轉化基礎薄弱生,使其也能實現學習進步。
關鍵詞:高中數學;基礎薄弱生;轉化策略
客觀來講,數學本身的抽象性、邏輯性、推理性等現實特點使得一部分思維能力發(fā)育水平低下的學生很難實現有效學習,也因此出現了基礎薄弱生這一群體?;A薄弱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解題能力等學科能力都比較低下,以受挫、失敗的學習經歷為主,所以他們也不自信,時常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學好數學,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陀^來講,相比較學習成績好、自信自強的學生,基礎薄弱生更加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的呵護與指導。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關注、關心與關愛基礎薄弱生,根據基礎薄弱生的學習特點制定學生轉化計劃,以便及時滲透人文關懷,擴大高中數學教育的影響力。
一、制定低難度的課時教學計劃
課時教學計劃是根據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需求來制定課時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操作程序等教學因素的,關系著學生是否能夠取得學習成功。那么,針對基礎薄弱生,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降低課時教學任務的難度,同時要根據基礎薄弱生的學習需求與認知特點去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手段,以便切實發(fā)揮基礎薄弱生的學習能動性,促使基礎薄弱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使其經歷學習成功。
就如在“函數及其表示”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認真分析了本班基礎薄弱生的認知情況。首先,學生在過往的數學學學習過程中了解了方程知識,也通過一些變量關系獲得了基本的感性認知經驗,而這就為“函數及其表示”一課學習打好了基礎。但是,基礎薄弱生的認知水平低下是不爭的事實,他們需要通過大量的直觀認知經驗去分析抽象的函數理論,否則很難真正內化函數概念。對此,筆者整理了學生十分熟悉的方程應用題,由此引導學生復習了舊知,然后再根據方程切入函數知識,組織學生自主繪制二次函數的圖像曲線,由此幫助基礎薄弱生順利形成了函數概念,使其有效豐富了數學概念認知。
二、設計基礎型的數學作業(yè)習題
常規(guī)的高中數學教師為了爭分奪秒地指導學生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布置了大量的數學作業(yè)任務。但是基礎薄弱生的學習水平、解題能力低下,難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海量、高難度的數學作業(yè)任務,也經常出現解題錯誤,所以他們產生了自卑、自暴自棄等負面學習心理。對此,高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基礎薄弱生的學習需求去設計基礎型的數學作業(yè)習題任務,幫助基礎薄弱生鞏固知識記憶,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就如在“指數函數”一課教學中,本班基礎薄弱生雖然認真學習了指數函數概念,也積極利用描點法、列表法分析了指數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但是他們的根基并不牢靠,所以在應用指數函數概念時產生了一些疑問與錯誤。對此,筆者便會整理一些基礎題,這些題目基本上都列出了明確的指數函數關系式,只需學生自主描繪函數圖像,觀察圖像變動曲線,即可得出正確答案。由此,基礎薄弱生則可快速鞏固知識記憶,也能直接優(yōu)化基礎薄弱生的解題感受,使其產生愉悅、幸福與成功的心理活動。
三、完善賞識性的數學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用來判斷教學效益與現有問題的價值判斷活動,常規(guī)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以紙筆考試成績?yōu)橹?,而基礎薄弱生的考試成績普遍偏低,所以這種教學評價形式是打擊學生學習自信、消磨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及時完善賞識性教學評價,以便不斷優(yōu)化基礎薄弱生的學習心態(tài),使其懂得肯定自己、認可自己。
就如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準備了一些實物,鼓勵學生觀察圓錐體、圓柱體與球體等等。在此過程中,本班有幾個基礎薄弱生的表現很好。這些學生不僅積極回答問題,還能根據自己的視覺經驗去分析圓錐體、圓柱體、棱錐體、棱柱體等幾何體的結構特點,雖然用詞不準確,但是卻十分全面。因此,筆者就及時表揚了這幾個基礎薄弱生的觀察能力,賞識了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這幾個學生積極展現自己的觀察結論。在筆者的鼓勵與引導下,這幾個學生勇敢地呈現了自己的觀察結果,還結合“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一課知識優(yōu)化了數學表達,而這一點,筆者也毫不吝嗇地給予了表揚評價。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關注基礎薄弱生的學習情況實則是生本理念的實踐體現,因為每一個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關注基礎薄弱生的認知特點,據此設計教學計劃,以針對性地教學輔導幫助基礎薄弱生實現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厲倩.啟發(fā)高中數學學困生學會思考的幾點體會[J].中學數學研究,2018(07):5-10.
[2]馬芹.從“關注情境”到“關注學生”——淺談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8(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