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關鍵詞】 班級文化;完美教室;素質(zhì)課程;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45—01
一間教室,一個個生活于同一間教室中的人,應該是一群有著共同夢想,遵守能夠?qū)崿F(xiàn)那個共同夢想的卓越標準的志同道合者。教室是我們的愿景,是我們想要到達的地方,是決定每一個生命故事精彩還是平庸的舞臺。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讓教室里的每個孩子穿越課堂歲月,追求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識,有個性,能審美,在各個方面訓練有素而又和諧的發(fā)展目標。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教室”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班級,而是師生生命得以展開的一個“場”,它是敘事的、時間性的。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引領者,就要起好帶頭人的作用。下面,筆者結(jié)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構(gòu)建班級文化總體目標
2014年我校實行一體化辦學,平行班由原來的4個變成10個,我們排在七班,結(jié)合我們的班級名,我和孩子們商量確定了獨屬于自己班的特色名“七色花”班。因為傳說中七色花是具有七個花瓣的花朵,每片花瓣都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分別為紅、橙、黃、綠、藍、靛、紫。我們希望,生活在“七色花”班的孩子們都能擁有絢麗多彩的人生,我們還一起制定了班級口號、班級愿景、班訓、班風以及班級公約。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切實體會到了自己班級主人翁的地位,他們才慢慢意識到,班級是屬于“七色花”班每一個孩子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乎班級的形象,影響班級的榮譽,所以,每個孩子都開始為班級的形象而努力,為班級的榮譽而奮斗。
二、有效落實晨誦、午讀、暮省
結(jié)合學校的要求,我們班開展了“晨誦、午讀、暮省”活動。利用每天早上8:00~8:10分的晨誦時間,選取《新教育晨誦》中的篇目,引領學生閱讀。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激發(fā)學生一天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愉快的誦讀中享受學習的幸福。午讀以整本書閱讀為主,師生共讀。從開展至今,《夏洛的網(wǎng)》《草房子》《綠山墻的安妮》《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孩子們都已共同閱讀。課下,他們喜歡討論故事中的情節(jié),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有同學在比賽中看誰讀得多,看誰有獨到的想法,讀書的熱情被大大激發(fā)了。除此之外,我們還堅持一日一反思,孩子們將一天的收獲也好、困惑也罷及時小結(jié),定期在班會課上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實施素質(zhì)課程
學校為了進一步厚重文化底蘊,深化經(jīng)典誦讀活動成果,打造“書香校園”辦學特色,提高師生綜合素質(zhì),全面提升學校的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開展了“詩韻飄香——每周一詩詞”活動,要求各班積極籌備,承擔任務班級精心準備,組織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背誦,利用每周一升旗時間進行“每周一詩詞”展示,引領師生誦讀經(jīng)典。在每一周的展示活動中我們沐浴文化的恩澤,接受傳統(tǒng)的洗禮,享受閱讀的快樂;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礎上,我們“七色花班”也創(chuàng)建了屬于我們的班本課程——古詩詞閱讀,要求每一位學生認真準備一首自己喜歡的詩詞,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課前三分鐘分享給大家,分享內(nèi)容可以是詩詞的意思,可以是創(chuàng)作背后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分享者由這首詩詞所聯(lián)想到的其他相關內(nèi)容,每位分享的學生在分享過后請兩名同學為自己評價。這樣,既積累了經(jīng)典詩文,又鍛煉了孩子們的口才與膽識。
四、落實行動
1. 精心布置教室。教室,是孩子們每天學習的場所,它的環(huán)境、它的布置都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勁頭。為此,我和孩子們圍繞有書卷氣、有花草香、有藝術味等方面,布置美觀大方、有品位的班級環(huán)境。在教室一角,布置了圖書角。教室窗臺上擺放著綜合實踐活動時孩子們親手種植的花,讓孩子們時刻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愉悅身心。教室后邊以及側(cè)墻的展示欄中,則是孩子們優(yōu)秀的書法、繪畫作品以及我們“七色花”班同學們獲得的各類獎狀。
2. 小組建設。我們“七色花”班共有53名學生,為了使每個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長,我將他們分成12個組,每個組內(nèi)優(yōu)生、中等生、后進生差開,對應1、2、3號發(fā)言人。每一小組又有自己的名稱,如“堅硬的核桃”“沖鋒號”“思考的筆”等等,由小組長帶領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然后匯報、交流。在此過程中,小組展示優(yōu)勝加分。
五、重視課外實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鄙蠈W期,我們開展了“讀行臨夏”的活動,孩子們離開父母,離開學校,走進臨夏,開始了兩天一夜的臨夏研學,收到了極大的好評。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又走進定西,走進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見證百年轉(zhuǎn)變。孩子們帶上紙筆,裝好行囊,帶上對世界的好奇出發(fā),在扶貧開發(fā)紀念館了解定西的脫貧史;在馬鈴薯展覽館了解馬鈴薯的種植歷史;在溫室大棚,我們與現(xiàn)代農(nóng)作物親密接觸……都說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走在路上,要么讀書,要么旅行。研學旅行將書本知識與課外實踐結(jié)合起來,它指引我們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感悟生活。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