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興
摘 要: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低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程度。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構思巧妙的教學設計、注重科學探究、重視學生的主體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及時反饋都可以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學生興趣; 個性差異;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7-005-001
課堂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培養(yǎng)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主陣地。要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必須追求教學效益,“有效教學”的研討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學生有無較大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
一、確定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案時都要從促進不同水平學生的發(fā)展考慮,不能照搬書本和教參。在設定《杠桿》的教學目標時,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時間等因素,“杠桿的應用”的知識內容沒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而是把重點放在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上,讓學生有較多時間進行探究。再通過師生合作解決了學生能力水平差異的問題,完整地按照“創(chuàng)設情景一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的過程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這個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實踐證明,物理課堂教學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往往能事半功倍,而過分強調所謂的全面,常常會得不償失。
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保護積極情感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教學進行的規(guī)劃與安排,它包括課前的備課、上課時的改進及課后的反思等。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三態(tài),溫度的測量”一節(jié)時,我課前的設計是:先觀察水的三態(tài),閱讀、歸納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并進行實際操作,然后讓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就“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的成因及控制展開討論,最后用投影片的形式就溫度計的讀數、使用進行相關的習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看到學生對溫度計的使用、讀數并不像預先估計的那么困難,而在“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的討論中,卻出乎意料的熱烈,連平時從不主動發(fā)言的學生也加入其中,眼看著備課時安排的時間已經超過,但學生卻欲罷不能。如果強行“喊停”,學生參與課堂、關心環(huán)保的熱情會受到抑制。不能讓學生熱愛物理、關心生存的“積極情感”被幾條枯燥的知識性習題所取代,課堂上我及時調整,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后以“溫室效應的控制”為題寫一篇小論文(字數不限)作為課后作業(yè),滿足了學生表達的渴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物理學科占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在教學過程中,可用有趣的實驗操作,生動的物理現象,有教益的科學趣聞,驚險難忘的幻燈片等,激發(fā)學生興趣。
例如在“浮力”教學過程中,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教學情境,在按照教材的編排完成“稱重法”求浮力(F浮=G物-F彈)之后,演示了一個“小鴨嬉水”的實驗:教者呈現出一架已經平衡(為了節(jié)省課堂時間)的天平,左邊放溢水杯、右邊放砝碼,在溢水杯中裝滿水,調平。然后請一學生到前面將一個塑料的玩具鴨子輕輕放入溢水杯中(教師可用一句話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請未來的‘大衛(wèi)給大家表演魔術”),鴨子浮在水面上,溢水停止后,天平又平衡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激發(fā)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頓感興奮,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時老師再組織學生針對現象展開討論,并適時加以啟發(fā)和引導,共同得出結論:“浮力的大小等于被鴨子排開的水重,F浮=G排”。這時學生發(fā)出疑問,“F浮=G排是普遍規(guī)律嗎?”教者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用桌上的器材(課桌上有彈簧測力計、細線、小石塊、水、溢水杯、量筒、小燒杯、小的食品保鮮袋、干抹布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后進行全班交流。經粗略統(tǒng)計,80%的小組實驗完成較好,學生用小食品袋中灌水后扎口作漂浮、懸浮體(有殘氣漂浮,無殘氣懸?。?用小食品袋接住溢出的水測G排;或用量筒中升高的水面作V排……我對設計好的小組給予夸獎,對差的小組給予鼓勵。
四、尊重個性差異,促進全面提高
老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施展才華的平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及認識自身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地表揚學生的進步,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內驅動力。如何處理好“關注個體,面向全體”,讓“差異”靈動,實現后進生的有效轉化,使后進生同樣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五、注重科學探究,教學方式多樣
盡管現在一直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畢竟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方式在師生之間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強調學業(yè)檢測成績的情況下,強控制的老師所任課班級往往成績更好。因此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是一個有待不斷研究和落實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具體操作等都應盡量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到科學知識,練習操作技能,激發(fā)科學興趣。教師在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把備課要點放在挖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點上。
總之,有生命力課堂的形成是師生雙方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物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創(chuàng)立自己的教學特色,追求教學的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張玉民主編.《有效教學 和諧課堂》,光明日報出版社
[2]蘇明義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