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錄玲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讓我們從語文本身出發(fā),以學生的人文成長為目標,不斷研究與實踐,努力創(chuàng)設高效、詩意的語文教學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技巧探討
語文課的本質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白帧⒃~、句、段、篇”,“聽、說、讀、寫”不落實,完全被對話、純粹的朗讀所代替,課堂上學生就學之甚少了。“練”指的是什么?不能只認為“寫”就是“練”,這是狹義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教低年級閱讀課時,很困惑,好像一節(jié)課不動筆的話,這節(jié)課就不完整。這篇文章一課時完成必須動筆,如果兩課時,第二課時動筆也可?!熬殹?的形式可以是寫,可以是說,也可以是讀,也可以試看,我們說的“練”應該在每一課的學習中必須有練,不管是什么形式。“練”的點在哪?把握不好的話,就關注課后練習題,有的是學法訓練點,有的是基本功訓練點,請不要忽略了,它往往比課標中的階段目標更細化、更具體。
一、 做一位有“學品”、有“文品”的語文教師,對于文學性文本教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教師要有“學品”。如果教師學科知識不夠,談什么教學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學當作一門專業(yè),教師必須審視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是否準確而豐富。衡量一堂課的好壞,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學科本位的價值獲得,二是教育學的含量。這兩者恰恰要靠教師的學科專業(yè)水準和教育教學能力來引導幫助學生完成,而前者是前提。在進行具體的教學中,特別要強調的是,教師在寫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復讀教材、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欣賞、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讀文本,要走出來。要品味文本的語言,找準理解、欣賞、積累語言的訓練點;要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以便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還要揣摩寫法,找準讓學生了解、借鑒的重點。要細讀文本,反復讀文本,從中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編者編寫意圖,讀出情感、情境、情趣,讀出語言風格、味道,讀出寫法的個性、精妙。要把感情、語言、寫法結合起來認真體會。細讀文本的過程,是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是自己被打動、被征服、對文本越來越喜歡的過程,是對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漸感悟的過程。對文本喜愛,進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這個前提,才談得上教學。 語文教師要有“文品” 。教師要盡心積淀于課堂后, 有意識地自我修煉、積累經驗,特別要注意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積淀來自根部的力量—— 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 竇桂梅老師在清華附小帶領老師們開展“主題閱讀教學”研究,圍繞《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師自覺閱讀了《西游記》原著,讀了《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西游記與民俗文化》、《名家讀西游記》、《西游記漫化》、《看罷西游不成經》等等評論著作,《文學理論》、《文學概論》、等文藝理論書籍?!度虬坠蔷返慕萄谢顒咏Y束后,老師們還陸續(xù)共讀了兒童文學名著《長襪子皮皮》、《朗誦學》等等。
二、 給孩子一顆“詩心”,讓孩子詩意的行走在文學文本的字里行間。
《新課標》中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們的語文課要注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知識點的落實和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為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課堂的廣闊天地里,以一冊薄薄的課本為導向,讓學生去領略豐厚醇美的語文,喚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語文是詩意的:或情深意長,或含蓄雋永;或跌宕起伏,或漣漪微瀾;或幽默詼諧,或深沉抑郁……大量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無數(shù)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學生以語言為依托,在其中盡情地讀、寫、說、議、思、悟,讓學生學會思想,感悟詩意,讓語文之美靜靜地在每個學生心頭流淌,便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一) 走進名家詩意的靈魂:小學語文文學文本的選擇都能較好的體現(xiàn)名家的思想情感,學習文學性文本主張自然性閱讀策略,在閱讀前教師不作任何鋪墊,摒棄瑣碎的語言分析和文本解讀,讓學生直面經典文本,讓他們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實現(xiàn)文學價值引領。著名語文教師王崧舟老師給我們提供很多這方面的案例。
(二) 感受文本詩意的旋律: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對內心,作者有著太多的夢想、太多的思索、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迷茫、太多的覺悟、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喜悅……凡此種種,積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沖動,于是訴諸筆端、化為文字。學習文學文本,主張感受性閱讀策略,讓學生細細品讀,靜心感悟,感受文本跌宕起伏的語言和情感旋律,嘗試與作者進行精神鏈接,建構自己的閱讀體驗,喚醒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德高望重的霍懋征老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實踐,其精湛的教學藝術影響深遠。
(三) 煥發(fā)學生詩意的風采:文學性文本的教學主張自主性閱讀策略。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文本的教學要求尊重個體、高揚個性,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語文的形象意義遠遠大于語文的概念意義,語文的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
(四) 師生共享詩意的境界: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文學文本,就是與名家進行心靈對話。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fā)靈光。文學文本的教學主張主題對話式教學策略,讓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主題對話中體驗人生的種種況味,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心靈雞湯、精神元素。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西鋁學校,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