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英
【摘要】傾聽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被列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語文教學要從一年級學生實際出發(fā),圍繞以下三方面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一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適合傾聽的安靜氛圍,激發(fā)學生樂于傾聽的興趣;二要改變教師教學行為,結(jié)合部編教材優(yōu)勢,依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強化傾聽方法訓練,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傾聽的習慣;三要完善評價機制,讓學生體驗用心傾聽的喜悅,具備善于傾聽的能力,讓每個學生在善于傾聽中從學會走向會學。
【關(guān)鍵詞】 興趣;傾聽習慣;傾聽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美國青年研究中心將“注意聽他人講話”當作學生合作學習成效的決定因素——社交技能之一。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一種前瞻性——從小培養(yǎng)學生傾聽,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這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學生以后走入社會將是一種財富。
一、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傾聽興趣
(一)利用教材激發(fā)興趣
部編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咕咚》《小蝸?!返龋眠@些素材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還提供了許多能再現(xiàn)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四種小動物在雪地里玩耍讓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的情景,不管是朗讀課文還是觀察插圖練習說話時都特別起勁等。上課時,我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同時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結(jié)合課題引入一定的故事或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兒歌組織教學
結(jié)合兒童喜歡唱兒歌的特點,教學時可自編兒歌激發(fā)學生興趣、組織教學。如上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背兒歌“鈴聲響進教室,手放平坐端正;小眼睛看前面,小耳朵聽聲音,安安靜靜等老師”。 學生利用預備鈴響時背誦既簡單又很有節(jié)奏感的兒歌。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沒有走神兒的機會。在教學時,經(jīng)常變換兒歌,能消除學生厭煩心理、維持課堂紀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開展合作互學
要想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有效傾聽,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對話。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時有意識形成合作小組,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思考,才能讓一個人在這個整體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能夠讓每個人在這個整體中發(fā)揮作用的同時能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第二冊語文識字2《姓氏歌》短小精悍的語句節(jié)奏輕快,有問有答,有分有合,特別適合小組之間的練讀,通過創(chuàng)設交朋友的情境,讓學生各自用上適當?shù)姆椒ń榻B自己、同學和家人的形式,學生在實踐演練中,習得和鞏固介紹形式的方法。
二、善于抓住契機,教給傾聽方法
學習時要做到“專心、耐心、細心、虛心、用心”。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傾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還要抓住適當契機,有意識教給他們傾聽的方法。
(一)提出具體的傾聽要求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一個個要求或挑戰(zhàn),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培養(yǎng)良好傾聽習慣的難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學會“傾聽”。如,學生在聽老師范讀課文時要求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時也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在傾聽同學發(fā)言時也要做四心:專心、耐心、細心、虛心。有了要求,還要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將要求、督促、評價相結(jié)合,才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二)創(chuàng)編形象的傾聽動作
一年級的學生坐不定,喜歡活動,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點,對教師的語言不敏感,對形象生動、操作性強的動作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jù)學情設計利于訓練學生傾聽的動作,使學生學習時感到有趣,便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如讓學生學孫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方,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火眼金睛讓妖魔鬼怪現(xiàn)原形;也可以用手拉著耳朵做一做“順風耳”的手勢, 專心聽教師講簡短的話,然后重復;還可以利用午休時間做個“拷貝不走樣”的小組游戲,訓練學生仔細傾聽的習慣。經(jīng)過幾次練習,當學生一看到教師做“順風耳”的動作,就會自覺將注意力集中并指向“聽”。
(三)發(fā)展綜合性的傾聽思維
大部分學生是不會傾聽的,他們往往只聽一字半句就走神兒了或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神游太空了。
其實,傾聽“說”“聽”“思”并重,而且相互促進,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回答課堂提問時或同伴之間討論時, 我們必須明確告訴學生:在聽老師講話時,務必要眼睛直視對方,聚精會神地聽清楚聽明白,如果別人還沒講完,一定不要急著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即使聽完以后也要想一想,他說的或問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自己還沒有聽清楚,建議再問一問,如果確實聽清楚了,要靜下來思考,如果自己心中也有答案了,再舉手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
教師善于利用多種方式教會傾聽的方法后,還要對小學生進行長期訓練有助于鞏固行為,如果有學生還是不能靜下心來傾聽,還可以聯(lián)合家長一同對小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好習慣。
三、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提高傾聽能力
(一)每課聽寫詞語
每次教完新課,我都會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默寫詞語。學生聽寫時,我會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安排默寫順序和默寫內(nèi)容。例如我在總復習時,會把聲母平翹舌易混淆的放在一起默寫,把韻母前后鼻音有差異的形成一組進行比較,音節(jié)相同聲調(diào)不同的一組詞比較,幫助學生辨認鞏固,記得更清晰更長久。“山”與“三”,“分”與“風”,“兒”與“耳”等。一開始我是按照聲母表的字母先后順序默寫,熟練后,就打亂順序,讓學生根據(jù)發(fā)音辨別聲母寫下來,這必須得靜下心來屏息傾聽。隨著年級升高,在訓練一段時間之后,則增加“讀”詞語,縮短“聽”的次數(shù)。我們也可以進行聽寫句子的訓練。
(二)每日聽讀課文
每篇閱讀課的第一課時,都會設計學生傾聽老師的范讀環(huán)節(jié),或者聽課件中的范讀。當然,每次傾聽前,教師都會提出明確的傾聽要求。比如在教《比尾巴》這一課時,要求學生邊聽邊看書,邊聽邊想,課文講了哪些小動物在比尾巴,它們的尾巴都有些什么特點。當學生初讀課文后,逐段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時,提出在聽同學讀書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教師強調(diào)不同的傾聽要求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傾聽不僅用耳朵,還得用心、用腦,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三)每周聽講故事
部編教材里的口語交際安排了聽講故事,其形式深受學生喜愛。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老鼠嫁女》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其情節(jié)生動有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圖畫是幫助學生記憶故事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書中的八幅插圖,根據(jù)故事的內(nèi)容,認一認圖畫中的人物,讓學生邊聽故事,邊用手指找到相應的插圖,讓學生將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一一對應,起到幫助聽懂和記憶故事內(nèi)容的作用。當然課堂上進行了訓練,布置學生回家講故事,對能力較強的同學還可讓他們談談聽完故事的感想。
(四)時常開展游戲
語文課堂中穿插“傳話”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集中注意力培養(yǎng)傾聽能力。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小游戲輕松有趣,能拂去學習疲勞。例如可以將讀音相近的詞語放在一起,或者將繞口令作為游戲內(nèi)容,讓五人一小組的學生集中合作完成該游戲,如果在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集中心智,側(cè)耳傾聽,反復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定能得到強化。
傾聽是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交流空間。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鍛煉出來的,需要從一年級入學開始培養(yǎng),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致,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掌握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傾聽習慣,多采取表揚激勵的手法,教會學生一些傾聽的方法,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好習慣。傾聽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只有真正學會傾聽,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更生動、更精彩,我們的學生才會從學會走向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