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已經(jīng)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互聯(lián)網(wǎng)+”為智慧校園帶來了發(fā)展新機遇,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優(yōu)質(zhì)的教學環(huán)境。筆者在教學中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詩歌教學與微課有效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信息技術;微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教育信息化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走向,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并大大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不僅實現(xiàn)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且為師生營造了更加優(yōu)質(zhì)的學習環(huán)境。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它不僅是“聽、說、讀、寫”等語言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如何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更加生動形象的課堂環(huán)境。本文以詩歌《絕句》為例,借助詩歌配樂、希沃白板、微課等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詩情畫意的教學課堂。
一、信息技術與詩歌教學的有效融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明確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修訂版)》也提到語文教育“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小學生的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詩歌的意境感受也相對膚淺,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和學情,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借助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資源,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等多媒體素材相互融合,從而達到“情境教學”的效果;
(2)借助希沃白板設計適應教學場景的互動課件,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借助注釋了解詩文,抓住關鍵詞;
(3)以配樂的形式開展師生誦讀、生生誦讀, 通過配樂誦讀來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韻律;
(4)以微課的教學模式講授知識點,實現(xiàn)情境化教學,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重難點,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情感;
(5)利用希沃白板的優(yōu)勢,讓學生自己上臺進行連線、書寫的演示,同時在課前導入、課堂活動、學習評價中創(chuàng)設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互動情境,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詩歌中的畫面,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
二、小學語文詩歌的微課教學設計——以《絕句》為例
詩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朗朗上口,為世人所傳誦。雖然一首詩里的語句不多,但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具有抒情、含蓄、精練的特點,并且借助多種修辭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詩歌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詩歌時的背景,還需要讓他們理解詩人在表達某種意象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微課的優(yōu)勢是利用很短的時間讓學生體驗典型案例化的教學情景,微課雖微,但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掌握很重要的知識點,因此良好的教學設計更能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精心制作符合教學對象認知過程的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以杜甫的七言律詩《絕句》為例,作者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折射出作者愉悅的心情。在詩中,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使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只,不覺勾起了鄉(xiāng)愁。心情——景色——天下太平——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教學中筆者從吟詩引題到反復誦讀到理解詞語到理解全詩到想象畫面,以畫配詩,層層展開構成了一個由淺入深、步步深入體會詩境的良好教學結構。通過聽配樂誦讀,想象畫面,展開畫面,多媒體素材豐富畫面的五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近詩人,幫助學生領悟詩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學重點。
三、小學語文詩歌的微課制作——以《絕句》為例
傳統(tǒng)的詩歌課堂教學是以聽、說、讀、寫為主,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很難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而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通過對詩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細化分析,增加一些引導性材料,制作一個個微小的視頻將學生帶到詩歌的意境中去,以最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代背景,拓展想象力,感受詩歌中的畫面,讓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筆者在制作微課時從微課導入、知識講授、內(nèi)容總結和課后提升等方面細致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感受《絕句》的意象。
(一)微課導入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更加喜歡體驗式學習和興趣化學習,因此,在教學開始時筆者力求設置一些美麗的春景和新穎的問題,幫助師生快速地切入到教學內(nèi)容中去。學生們眼里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那么在古代詩人們的眼中,春天的景色又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樣開門見山地以新知識提出問題,再配上熟悉的音樂或背景,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探究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學習任務,輕松迅速地導入新課。
(二)知識講授
在《絕句》中,全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在微課中,其一要突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樣色彩明艷的畫面,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悅。其二,要突出詩句中的“鳴”“上”“含”“泊”這幾個動詞的使用,黃鸝婉轉地歌唱,白鷺沖向蔚藍的天空,西嶺雪山猶如鑲嵌在窗上的一幅畫,停泊的東吳船只也呈現(xiàn)了戰(zhàn)亂平復的場面。通過這兩點,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他們在這首詩中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春景圖,而且可以讓學生思考、討論詩歌中的語言特點,比如對仗工整、動靜結合等,借此來體會作者在戰(zhàn)亂后面對大自然美景的愉悅心情。
(三)內(nèi)容總結
內(nèi)容總結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微課中也是如此。對講授部分進行干凈利索的歸納總結可以加強對重難點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督^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仗工整,有聲有色,動靜相宜,情景交融,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整首詩的情境都在精練有力的總結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后提升
詩歌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本首詩或者是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更是希望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引導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和文學底蘊。因此,在課后提升上,考慮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讓他們給《絕句》配上一幅畫,讀一讀杜甫寫的其他的詩,自己嘗試寫一首描繪春天的詩或者是小短文,對《絕句》這首詩的學習都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總結
語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是中華璀璨文化的傳承,詩歌以獨特的魅力在語文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借助微課的優(yōu)勢,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實現(xiàn)情景交互,因材施教,既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環(huán)境,又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讓詩歌在語文學習中發(fā)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甘國友.信息化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主動——探究”學習模式的建構及實施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1).
[2]李虎.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9(2).
作者簡介:劉九香,女,1981年生,安徽宿州人,小學語文教師,二級職稱,研究方向為小學生閱讀和詩歌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