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是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首先探討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分析了我國初中英語閱讀課現狀,然后引用案例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了具體探討。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初中英語;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龔樺,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鰲陽中學。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18年壽寧縣教育規(guī)劃課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研究-以全國初中英語教師基本功大賽部分視頻為例”(立項編號為:SNXJKY18-026)的研究成果。
批判性思維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元認知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學生能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并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轉換成實際生活中問題解決能力。閱讀時,讀者的理解需要超出文字表層意思,并對作者試圖傳達的內容、方式以及目的進行質疑。目前,許多研究人員指出批判性閱讀的必要性,但關于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論點仍然較少。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來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等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一、批判性思維的含義
批判性思維被廣為接受的定義是,一種有目的和自我監(jiān)管的判斷涉及解釋,分析,評估,推理和說明(Facione,1990)。因此,雖然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各有不同,但以往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維涉及一系列的認知技能,及分析、評估、推論和自我調節(jié),幫助人們理性地審視這個世界。
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現狀
首先,教師沒有正確把握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在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培養(yǎng)方法下培養(yǎng)起來的教師本身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對這項能力的了解。再讓他們去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確實較難。因此,在我國英語閱讀教學中,許多老師仍局限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只重視語言基礎知識、主要內容與關鍵句子。這導致了學生面對閱讀材料時,常常只接受文本的信息,無須任何分析,質疑,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見。這種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發(fā)展,也限制了他們的學習學習能力。
其次,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習慣.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下培養(yǎng)起來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部分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沒有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在進行閱讀時其目的也不明確,缺乏分析、質疑的精神,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被利用。并且,以往“填鴨式”課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與現實社會的廣泛接觸與合作共享意識,因此在實際生活中缺乏溝通與協商的能力。
三、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方法
本文將選取仁愛版英語初二上冊英語課文A wonder boy-Mozart為例,對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興趣。激發(fā)閱讀興趣。在仁愛英語八上課文A wonder boy- Mozart中,首先,在warming up環(huán)節(jié)播放土耳其進行曲,并提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music? 引出本課標題:A wonder boy- Mozart。2.維持閱讀興趣。導入標題后呈現本課學習目標。根據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求,英語學習目標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思維品質的教學目標主要指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學生就能不斷根據目標進行自我監(jiān)控、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呈現學習目標后,通過提問創(chuàng)設信息差,讓學生對批判性思維充滿好奇,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的欲望。Do you know critical reading strategy?由于批判性思維的抽象性,此時,不宜直接告訴學生批判性閱讀的概念,而是告訴學生我們將在這個策略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學,而且在課的最后會對批判性思維的概念進行總結,并讓他們有所領悟。3.激發(fā)學生欣賞型動機。Mozart 這課,我們可以提評估型問題:Do you think Mozart is successful?接著追問:Do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like him? 然后自然的進入閱讀,Lets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what we can do to make us success in the future。這樣學生就會對文本本身產生興趣,而不是為了閱讀技能訓練這種工具型閱讀而閱讀。自然就會充分的關注篇章的邏輯與作者的意圖,而不是只停留在事實與表層意識上面。
其次,擴充學習資源。在全國初中英語教師基本功大賽評課環(huán)節(jié),有基礎教育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大多數教材不盡人意,我們應批判地使用教材。因此,進行批判性閱讀教學時我們應注意適當選材。選材要注意:1.幫學生打好圖式基礎。進入話題前,應準備好補充材料,以彌補學生圖式的不足。2.材料貼近生活。探討的材料與學生生活越貼近,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越容易進行深入探索。3.文本比較深刻。文本越深刻,越有利于展開對學生分析、評估、推論等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應注意,開始時盡量使用帶有明顯偏見的文本,然后再進展到更微妙的文本。
例如仁愛英語八上課文A wonder boy- Mozart,由于學生對這位音樂家耳熟能詳,以及對音樂的愛好,材料貼近生活。但因為Mozart來自國外,學生對其經歷并不是特別了解,所以課前應鼓勵學生仔細閱讀網絡文獻或Mozart 自傳等,對Mozart做全面的了解,做好圖式準備。
最后,審慎思考是否有替代結論。Mozart這篇文章的體裁為記敘文,簡略地介紹了Mozart不同年齡階段的音樂才能,并最后得出結論:What a wonder boy!本文暗示了talent在成功中的作用,對其努力只字未提。文本對Mozart的描述是否與他的一生經歷完全相符? 作者對結論是否抱有審慎的態(tài)度?通過Mozart的生平經歷是否考慮到其他可替代的結論?
首先,讀中可以用When, Where, Who, What等引導的事實性問題對文章結構提問,迅速理清文章脈絡。其次,利用擴充資源充分了解Mozart,跳出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梢蕴嵩u估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Mozart?為了降低問題的難度,可以由易到難分層提問:Is he a wonder? Does he work hard?? Why does he succeed in creating music?然后再問,How do you know ?和Any other conclusions?從而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尋找依據。最后,思考替代結論。有關Mozart的補充材料顯示,他一生勤奮努力,經歷異常艱辛,盡管他有異常的天分,可是歸根結底對他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他的刻苦勤奮。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正確的,不帶有偏見的結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天分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起決定作用的。正如Mozart的名言:誰和我一樣努力,就能和我一樣成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外語教學應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相結合,擴充學習資源和思考替代結論等多種策略,充分激發(fā)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批評性閱讀的能力,從而達到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Facione, Peter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Executive Summary/“The Delphi? Report”[M].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