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摘要:借助導學單開展批注式閱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預習時,學生應根據(jù)導學單上的主線問題先自主閱讀,自我圈評,有感而發(fā),有得而寫,在書中留下斟酌的痕跡,依標據(jù)本,有的放矢;課中,學生應依文介入,以學情深入,教師適時引領,可在疑惑處質疑式批注,重點處感悟式批注,空白處補充式批注,入情入境進行思維的碰撞,得到悟法;課末,學生應抓意猶未盡之處,寫下拓展式或者總結式的批注,加深認知,鞏固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生活化
批注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學生靜思默想的呈現(xiàn)。品讀文本的時候勾勾畫畫,這是批;心有所感,便把感受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思考,這是注。批注內容是否扣住重點、品讀是否有深度、語言是否凝練,都會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所以學生學會只有學會批注,才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課前依標據(jù)本,有的放矢
導學單式的預習能呈現(xiàn)具體的預習目標,以及教學的梯度性幫助學生避免盲目預習。
如圖1所示,在學生預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第二課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預習導學單:
這份導學單主要分為基礎達標和探究討論兩個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完成基礎達標部分,解決本節(jié)課應該掌握的字詞內容。而探究討論部分則給學生指明了本課的學習步驟和思路,即借助這份導學單,學生就能明確這篇課文主要圍繞哪些問題展開,使學生在字里行間品讀批注時便能清楚自己應該朝什么方向理解、欣賞、感悟和評價文章。有了這些“拐杖”,學生在預習時就不會盲目,批注的內容就會有的放矢了,從而在課堂上實現(xiàn)小組的有效交流,既完善了問題的答案,又提升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課中適時引領,得法悟道
導學單雖然指明了課文的思維方向,但是在品讀時,中年級學生還是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和幫助。批注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把握課文要領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批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批注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品讀能力和感知能力。
1.疑惑處質疑式批注
學生對文本疑點的批注,是潛心會文、甄別文字之舉,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思維過程。在課前預習時,學生在課文中留下質疑的痕跡,然后帶著問題進課堂,可以激發(fā)
學生的求知欲。
如圖2所示,對于五年級上冊的選讀課文《太空清潔工》,教師可以做如下設計:
《太空“清潔工”》是五年級上冊課后閱讀材料中的一篇文章,它和本冊教材中的第三單元是同一個主題“學習說明性文章”。在預習時,學生的腦海中必定會冒出很多問號,然后在導學單的引導下自己提問、自己批注、自己解決,最后帶著遺留問題走進課堂。在感悟重點語言文字、了解太空清潔工時,學生不斷地進行盤點和重組,習得語言規(guī)則,從而繁衍語言,提升精神層面。在疑惑處質疑式批注的引導下,學生每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便會習慣性地開始讀文質疑,并在文中留下質疑的批注。
2.重點處感悟式批注
俗話說:“不會讀,書如干草;會讀,書如甘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重點句子,細悟精彩處,批注領悟,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解讀文中人物,細究表達手法。
如圖3所示,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寫景文《索溪峪的野》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抓重點句,緊扣關鍵詞,品“野”賞文。
在寫景散文中,作者善用修辭手法來體現(xiàn)美,所以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作者的寫法。在小組匯報交流時,學生補充的方向也很明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然而,每處批注都應包含三個層面,即這句話怎么寫、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補充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并通過重點的鎖定、環(huán)節(jié)的深入,達到“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
3.空白處補充式批注
對于語文的語言文字,用手摸,那都是平的,沒什么看頭;用心“摸”,才能知其中的奧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抓文本的留白處,引領學生潛心入文,踏上與文本心靈相通的“通幽曲徑”,豐富文本內涵和人物形象。
圖4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想象補充式批注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手把手的示范,以一個句子和詞語為例,教學生抓關鍵詞,緊扣空白處,展開想象去品讀和批注,將抽象文字變得生動而立體,引導學生抓關鍵處去感悟作者情懷,凸顯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探究部分也用這樣的批注方式,再進行小組匯報,由簡至繁、反復強化批注體驗,進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批注能力。
4.課后拓展批注,意猶未盡
課堂的結束并不代表課文的結束,不少課文的結尾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圖5為《再見了,親人》拓展式批注:
三、介入適時,引領思維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汲取作者的言語智慧,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同時,教師要抓住學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線性”的或者螺旋式的知識體系,提升他們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習得學習方法。
1.資料補充式介入
鄉(xiāng)鎮(zhèn)學生見識局限、知識匱乏,在寫景的時候腦中總是缺乏畫面感。如在教學《秦兵馬俑》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描述一下整體的陣容時,學生只能抓住“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等文中的關鍵詞來說。此時,教師應出示鳥瞰圖和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領舞秦兵馬俑氣勢的雄偉、陣容的宏大,從而獲得更加直觀和立體的感悟。
2.寫法總結式介入
有了低段的鋪墊,大部分中段學生能敏銳地捕捉一段話中的關鍵詞,也能展開一定的想象,但是他們常常會忽略段落中作者的表達方式,沒有關注藏在字里行間的一些修辭手法,或是整體上的寫法。在交流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時,學生會關注“有的……好像……”的句式,也會抓住一些描寫人物神態(tài)和動作的詞,但是他們不會聯(lián)想。于是,教師可以適時介入,出示一些句子讓學生比較,進而體會聯(lián)想在描寫中的作用。
3.感悟提升式介入
語文教師要機智地把握好教學的節(jié)奏,對于學生未關注的重要句子和詞語,教師可以及時點撥,啟發(fā)學生再次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及時捕捉追問的契機,巧妙有效地進行追問,把握好每一次點撥的形式,語文課堂就會精彩紛呈,學生的感悟也會更加有深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堂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芮.小組合作學習中常見的八大心理效應[J].教學與管理,2015,(1).
[3]陳可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重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