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友
摘 要 學生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在預習中學生運用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來主動實現(xiàn)意義建構,從而使得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關鍵詞 課前;預習習慣;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141-0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新舊知識經(jīng)驗的沖突,新舊知識經(jīng)驗的雙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認知結(jié)構的重組,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提倡學生在課前開展預習正是順應了學生的這一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老師上課之前,學生自己先預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學生運用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來主動實現(xiàn)意義建構,從而使得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因此,預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預習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預習的重要意義
(一)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lián)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更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因此可以說,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要“運用自己的心力,去嘗試了解”新的學習對象??梢?,這一學生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讀書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就是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預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一篇課文,尤其是高年級的課文,長長的篇幅使得通讀一遍都要花上好幾分鐘,如果不預習,完全依賴在課堂上再來解決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解決生字詞等,那會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課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視了課前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學內(nèi)容就可以放在了課前,在預習中解決,課堂上花少量時間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預習已掌握的教學時一帶而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課文學習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益。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shù),會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從而使他們聽課的指向性更加明確。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預習中沒有弄清的問題,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聽課時豁然貫通,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印象經(jīng)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聽課的質(zhì)量。
(三)預習把課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學習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課堂上的思考會更深入,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nèi)容,讓探究學習更深入、更有效。
二、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的策略
根據(jù)學生的年段特點,根據(jù)學習語文的特點,循序漸進地指導,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低段:教師完全可以先嘗試挪出部分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重視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方法一般讓學生先把課文讀通、讀熟練,把生字讀準。低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有意識地把要學的字和以前學過的字進行比較,找找它的好朋友(與哪些字相似),爭取自己想辦法把它記住,這樣學生會感到原來漢字這么有趣,這樣就會比較專心地預習。而在預習課文時,則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
中段:中年段要結(jié)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學重點以及向高年級語文學習過渡的需要,在低年段預習要求的基礎上做一些調(diào)整,在讀通讀正確課文的基礎上,能預習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能有選擇地摘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嘗試畫出重點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學習疑問等。
高段:我認為預習的要求應在中年段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提高,除了要求學生課前把課文讀熟,把生字詞解決(學生已經(jīng)有這個能力了),能提出一些不懂的問題,另外在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上、布局謀篇上,寫作順序上作一些思考,一般課后的思考題會有這方面的滲透,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中要讓學生關注這些思考題,讀后想一想,口頭做一做,另外高年級的學生應嘗試在書上空白處有針對性地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可以是針對某個詞、某句話、某段文字,或全文的感受,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評價能力和鑒賞能力,這在新課標中對高年段的學生有相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