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菲
摘 要 在中學語文的教學,文言文的教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運用思辨意識對文言文進行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選擇教學方式,以期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對目前文言文教學現狀作出了分析,并對有效開展文言文教學工作的措施進行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思辨意識
中圖分類號:G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92-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對文言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思辨意識進行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大多數語文課堂上,教師依舊沿用老套的教學方式,將知識點向學生進行機械式的傳授,不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對知識點進行消化,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目前中學語文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式不夠合理
不少教師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時,依舊沿襲陳舊老套的教學方式,對知識點進行一板一眼的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只能機械式地將知識點進行記憶。在課后,學生雖然有效記憶了文章中各文言詞的意義,但是不能很好的體會作者用這些文言詞對文章進行點綴的目的,也無法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創(chuàng)作背景。教師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能使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中來,不利于課堂效果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文言詞的意義,在課上不斷對學生進行提問,長此以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就會產生恐懼心理,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文言文知識點的設置太過晦澀
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完成所計劃的教學進度,在課堂上布置了大量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中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大量的知識點,對于一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加重了學習負擔,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教學效率,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文言文教學的難度較大,一次性灌輸大量的知識點會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合理的方式把控教學進度,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在課堂中注重對文言文重難點的講解,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二、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的措施
(一)建立師生平等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知識的傳授者,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文言文在講解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晦澀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在課堂上做到相互尊重,這樣才能使學生敢于提出自身對于文言文學習的相關看法。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完成文言文的閱讀,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進而提高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質量[2]。
(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疑
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應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適當設置問題,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與同組的成員或其他小組的成員交換觀點,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學生在討論結束后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學習狀態(tài)。如,教師在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在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分別將自身對文章的觀點進行交換,教師在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將討論結果進行課堂展示,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學生可以大膽將自己的對文章的看法進行表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以簡明有效的方式完成對知識點的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比如在學習《過秦論》與《六國論》、《師說》時,可讓學生觀察三篇文章的整體思路走向,體會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路徑的特色和優(yōu)長。通過整體通覽這三篇古文,學生很容易發(fā)現中心論點處于文章完全不同的位置:《過秦論》在文末,《師說》、《六國論》在開頭。進而告知“歸納”是從現象、個案到結論或觀點、判斷,“演繹”則正好相反,從觀點、判斷到個案和舉例、現象,學生很快對應判定《過秦論》整體行文思路是歸納,《師說》、《六國論》是演繹。
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聯系自己寫作議論文的實踐經驗,可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以更利于閱讀者把握自己的觀點和要點。學生很快掌握要義,感受到古代議論文的思辨魅力,進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和自身寫作水平。
三、結論
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學好文言文有助于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并對這份文化進行良好的傳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以期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錫宏.略談中學語文之文言文教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5):6-7.
[2]方穎純.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使用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