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泊
【摘要】對小學生而言,數(shù)學應用題一直是難點,因為在解答過程中需要自己將抽象的條件轉化為直觀的數(shù)學運算.利用微課教學可以將應用題更直觀、立體地表現(xiàn)出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微課;應用題教學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開始嘗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微課就是其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微課的誕生是借助于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將碎片化的教學方式引入到課堂中,利用視頻等技術讓教學變得更輕松.微課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中已經展開,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中實踐運用,如何把已知條件和問題提煉為數(shù)學語言,需要我們繼續(xù)探討.
一、微課的基本理論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幫助,結合認知的規(guī)律,把學習過程和教學內容分解為碎片化的形式并融合各類教學資源[1].微課的實施主要借助于教學視頻的方式,還伴有諸如課件、學生提問、復習題、教師指導、學生反饋等各類教學資源.微課可以將多種教學形式融合起來,將繁雜的問題逐一解決.
(二)微課設計原則
微課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原則一是科學性,微課是建立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新的教學方法,因此,要符合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從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符合其成長發(fā)育的特點,由易到難地逐步推進.原則二是系統(tǒng)完整性,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開闊視野,微課的內容可以是非常廣泛的,不僅有微視頻,還涵蓋了學習任務、練習題等,無論什么樣的形式都還要確保教學內容完整、系統(tǒng)、準確,教學思維充滿邏輯性,不能偏離教學需求.原則三是要著重找出授課重點和難點,微課的特點就在于可以針對某一細小的問題展開教學,因此,在進行微課設計時一定要抓住重點,按照規(guī)定的步驟進行,以解決學生的困惑為目標,清晰地將問題解決.原則四是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的協(xié)同發(fā)展.
二、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微課設計流程
(一)分析階段
這一階段是微課的準備時期,涵蓋需要了解不同學生關于解答應用題時的需求差異、結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的知識點的分析、獲得教學資源的準備分析以及對教學環(huán)境認知的分析.
(二)設計階段
按照分析的教學目標,將小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題定性,確定好教學的方式和順序,一般會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小學生已有知識進行導入,從而有根據(jù)地選擇適當?shù)慕虒W資源,將這些資源進行匯總整理.
(三)開發(fā)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將應用題的思考過程和解答過程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制作,教師同時還要制作與教材中類似的練習題,將教學任務以清單的形式表達出來.需要注意的是視頻的內容要易于操作,講解的過程要透徹,語言要通俗,方便學生理解.這些視頻可以是教師通過教學網站下載,也可以自己制作,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制作.
(四)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是微課設計的核心,主要是播放教學視頻,這是微課形式的主要形式[2].微課在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中的實現(xiàn)需要借助于教室里的各類多媒體設備,比如,可以播放視頻的計算機、大屏幕以及存儲設備等.微課的實施階段不應局限于課堂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教師利用多種通信設備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將視頻傳輸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在家里帶領小學生一起觀看,一起學習,這也是增進學生與家長感情的有效方式.教師還可以探究其他的教學方式輔助微課教學,比如,情境化教學、翻轉課堂、合作教學等.
(五)評價階段
小學生在完成數(shù)學應用題的教學后,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要把形成性的評價和總結性的評價進行綜合,不僅要學會如何解決數(shù)學應用題,還要掌握同類數(shù)學應用題的思維方式.
三、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微課實踐應用
(一)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微課設計案例
小學生在高年級將面臨較復雜的應用題計算,這些問題需要動一番腦筋才能順利轉化為簡單的計算,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2部分為例進行微課的實踐應用分析.微課的過程按照規(guī)定的階段進行,對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著重分析.
題目為: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學習需求分析:小學生在低年級可以自主解決的數(shù)學應用題,多為直接按照題目的條件可以直觀地列出數(shù)學計算式的簡單題型,上述題目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對小學生來說這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2.學習內容分析:學會通過繪圖來直觀地理解應用題,并列出數(shù)學計算式.
3.教學目標:通過繪圖了解面積的變化,熟悉并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
4.微課教學:回顧長方形的計算公式,通過視頻展示長方形長和寬的變化,從而帶來的面積變化過程.
(二)教學效果分析
雖然教材上將題目的整個解答過程做出了介紹,也有專門的示意圖,教師也可以在黑板上進行繪圖,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著動態(tài)性不足和準確性不夠的問題,而采用微課的形式教學便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將花圃面積變化的過程用動態(tài)示意圖表達出來,讓小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不僅對面積的變化產生了直觀生動的了解,還對以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對長方形面積這一小的知識點重新進行認識.
四、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借助于計算機與網絡的授課方式備受關注,微課教學在校園也得到了推廣.微課教學形式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使教學方法更加靈活,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生也更感興趣,對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相信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教師的不斷探索,還會有更多的教學形式被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金彬.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中微課的實踐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8(8):146-147.
[2]謝占改.談小學數(shù)學的應用題教學如何開展[J].學周刊,2017(2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