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關于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一熱點話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立德樹人的主要承擔學科——《道德與法治》,更是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就將從這門學科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個角度,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學科教學;主要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詞匯,甚至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也非常重視這項內容,紛紛把核心素養(yǎng)納入到課程改革和學生發(fā)展的正規(guī)體系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哪些內容?培育核心素養(yǎng)會給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帶來哪些可喜的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相信這是每一位從教者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它本身就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在科學系統(tǒng)的學科體系中,文本內容著眼于學生的思想品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發(fā)展,綜合性強,實踐性足,是培育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依托和保障。所以,作為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愛上這門科目,愛上這個課堂,在課堂上享受真正的幸福教育,同時,彰顯學科的魅力和特點,并且全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 找準核心素養(yǎng)的定位,認清課堂教學的宗旨
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哪些內容?具體來說,它是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秉承立德樹人的原則,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體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發(fā)展,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息息相關。一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訴求提升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它激勵著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去挖掘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同時,在向學生授課的過程中,積極和學生開展互動,不斷武裝學生的頭腦,科學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學科無疑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了正確的進展方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大潮在沖擊著人們,各種思想潮流也層出不窮,應該如何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中保持赤子之心,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到《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和課堂中去尋找答案。本學科一貫堅持“立德樹人”,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均有賴于本學科的正確宣講和傳承,讓學科教學為學生的正確思想發(fā)展保駕護航。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擲地有聲,為培養(yǎng)出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懈奮斗。
二、 依托課堂教學的平臺,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生根
那么該如何在本學科中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 積極調整教學觀念,以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為己任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不少教師僅僅把著眼點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得分的高低成了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抓手,受應試思想的影響,課堂教學唯分數為尊,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成了空談,更談不上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所以,若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首要的任務便是要求任課教師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學科的特點,讀懂學科的內涵,從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入手,強化本學科在立德樹人這一核心上的方向性和引導性。
教學觀念需要調整,一方面需要教師強化自身素質,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自身的道德品質要提升,法律意識要強化,真正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引領身份。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個學科的教學也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這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與時俱進,積極進步,緊密貼合時代的發(fā)展節(jié)奏,全面優(yōu)化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另一方面,教師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在教學中為他們創(chuàng)設民主的氛圍,突出學生的能力,展示學生特長,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自主性,從而實現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愛在家人間》時,筆者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能夠與父母主動溝通;同時,學會解決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誤會和矛盾,提升溝通能力;學會表達自己的愛意。在教學如何解決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誤會和矛盾時,筆者首先跟學生敞開心扉,講述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些矛盾,以及解決的過程,然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誤會或者矛盾等,比如因為上網產生的矛盾、成長過程中發(fā)生的誤會等,學生有了教師平易近人的談話做鋪墊,他們也能開誠布公地交流討論,從而從本質上認識到自己和父母的矛盾和誤會很大程度上源于溝通不暢,交流較少等,也提醒了他們和父母之間應該如何溝通,如何正確地表達愛意,表達孝心。
(二) 著重提升文化基礎,以學生的科學精神為重點
時代在飛速發(fā)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只有具備理性思維、敢于批判質疑、勇于思考探究,才能夠不斷應對更高的挑戰(zhàn),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初中階段是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方向,通過對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與塑造,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讓其懂道理,明是非,甚至能夠做到質疑批判。
在課堂中,我們會有存在爭議的話題,會有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會有需要探究實踐的項目,這些都是我們培養(yǎng)理性思維、科學精神的重要契機。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問題大膽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交流辯論等方式自主探究答案,教師通過不斷引導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以及科學精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生命可以永恒嗎》一框時,在上課伊始,筆者便設計了一個辯論題: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辯論點自主分為兩大組,可以選擇“可以永恒”,也可以選擇“不可以永恒”,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尋找合適的論據對觀點進行辯論,以此來論證本組觀點的正確性。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超乎筆者想象,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觀點愈發(fā)明確。在學生的辯論過程中,同學們的探究熱情得到充分的激發(fā),勇于質疑批判的精神得到提升,理性的思維進一步鞏固,最終促進了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維熏陶悄然在課堂伸展。
(三) 大力提倡親身實踐,以學生的美德傳承為途徑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授課的途徑,但絕不是唯一途徑,鑒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我們可以輔助以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強化課堂認知,增強自身感悟,傳承社會美德,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對學生進行民風民俗的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端午節(jié)前夕,針對端午節(jié)的來歷、習俗等展開具體的討論,組織同學們親手包粽子緬懷屈原,學習他強烈的愛國情感。在每年三月份的文明禮貌月里,鼓勵大家爭當活雷鋒,積極做好事,在助人為樂中提升自我的價值。
尤其是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家的意味》時,如果單純地針對書本知識對學生照本宣科,既不生動也不會產生什么積極的效果。所以筆者靈機一動,鼓勵同學們親身實踐,回到家之后,自己設計“一日孝心行”活動,在和父母的相處、溝通中,表達孝心,傳達愛意,可以為父母做一頓香噴噴的飯菜,或者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亦或是為父母洗一次腳,過一次生日,為父母做一張卡片等等,通過身體力行,踐行教學宗旨,傳承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美德,讓學生心靈受到一次洗禮。
(四) 組織參與模擬情境,以學生的現實能力為目標
學生將來需要走入社會,是未來社會的參與者、建設者、主人翁,所以,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各項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和社會零距離地溝通,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辨別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明是非,懂道理,真正掌握各項現實生活中所要求具備的能力。
例如為了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普法教育,我們經常利用課堂平臺,設置模擬法庭,給學生搭建形象化的平臺,分配好不同的法庭角色,有原告、有被告、有公訴人、有法官等等,挑選的案例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且具有代表性,例如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不贍養(yǎng)老人的例子,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的練習,真正學法、守法、懂法、用法,做時代的好公民,做學校的好學生。
我們還可以利用課堂,開展一些小型的辯論會,讓學生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不同聲音進行辯論,明辨是非,增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法律意識。
三、 結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作,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素養(yǎng),轉變教育觀念,提倡親自實踐,貼近社會現實,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中,提升文化基礎,懂得自主發(fā)展,以及更多進行社會參與,從而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柏冬鴿.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三個關鍵點[J].教育家,2018(46):26.
[2]傅丹丹.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打造生本法治課堂——以“生活需要法律”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2):13-14.
作者簡介:
錢丹,江蘇省常熟市,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