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玲
摘 要:科學研究表明,在課堂上給學生“冥想”時間,對學生整理和儲存信息大有好處。冥想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回憶整個學習過程,再造事物的形象,將知識和情節(jié)聯系起來。我校“生動課堂”改革,把冥想作為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有著活躍的思想。本文嘗試從冥想中的教師語言進行探究,什么樣的語言形式是有助于冥想開啟的。
關鍵詞:冥想;教師語言;“生動課堂”
【中圖分類號】G 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3-0061-01
我?!吧鷦诱n堂”教學改革,將冥想運用在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課前冥想,調整情緒;課中冥想,促進思維;下課冥想,總結內容。在教學前中后,冥想的有效運用都會促進學生的學習。那么我們就通過研究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語言的運用,來探究什么樣的教師語言是有助于學生進行冥想的。
1.課前冥想,調整情緒
(1)平靜的語言,沉靜心靈。
冥想可調節(jié)個體的負性情緒、促進個體正性情緒,對于心身疾病具有顯著的干預效用。當學生還處于課間興奮活躍或傷心郁悶的情緒狀態(tài)中時,立即進入課堂,是不大容易靜下心來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的,聽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課前設置冥想環(huán)節(jié),以安靜舒緩的方式,讓學生從課間各種情緒狀態(tài)中放松下來,調整好情緒,迎接上課。
(2)心動的語言,激發(fā)興趣。
我?!吧鷦诱n堂”將冥想作為上課伊始激發(fā)學生“心動”的一種教學方式,緊緊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教學,讓“心動”從冥想中開始。此時,學生大都已經在舒緩的音樂中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教師要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用能夠讓學生怦然心動的語言引導梳理,將梳理出來的信息傳達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校的一位教師在教授《三顧茅廬》一課時,課前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讓學生初步感受三國時代的烽火連天。一番“冥想”,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學習愿景。我們認為,學前師生的冥想能夠成為點燃學生想學、樂學的主動學習的熱情,在上課伊始就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初學時亦“心動”。
2.課中冥想,促進思維
在課堂教學進行到25分鐘左右,一般是教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掌握的時候,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疲怠的時候。此時,我們用冥想的形式,促進學生思維的重新啟動,展開豐富的想象,對知識點進行強化。
(1)啟發(fā)的語言,激活思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學習文中的寫景手法,用“來到…只見…”的句型進行寫作訓練,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而此時,課已接近一半,大部分學生已經出現了疲倦期,思維中斷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在此時又將進行寫作訓練,那么巧妙的運用冥想,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冥想,將原本是教學難點的內容巧妙的進行突破。學生在教師附有啟發(fā)性的語言中進行聯想,打開自己沉睡的記憶,促進思維的重新激活。
(2)生動的語言,促進想象。在學習《二泉映月》時,要讓學生體會阿炳在生活中的艱辛和創(chuàng)作上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線向往之情,是教學的重要目標。課上,為了讓學生細細體會這一情感,冥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配上《二泉映月》一曲,加上教師生動的敘述,讓學生靜靜的趴在桌上冥想。
學生在音樂中,在教師生動的敘述中,靜心沉思,音樂停止時,感觸頗多,紛紛舉手要說一說自己眼前出現的畫面。在這首《二泉映月》的樂曲中,在教師生動的敘述中,學生大膽的展開想象的翅膀,讓自己在頭腦中構建當時阿炳創(chuàng)作樂曲時的種種感人的畫面,同時,也很好的理解了樂曲中飽含的豐富的情感。
3.課尾冥想,總結升華
我校的“生動課堂”倡導的是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能夠有所收獲,同時,更期望學生在課堂上有所觸動,在觸動中內化提高。冥想,在“觸動”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以此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引導的語言,強化理解。一節(jié)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通常想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他掌握了多少,學到了什么。因此,在下課前進行冥想,有效的將一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有利于學生在腦海中對零碎的知識點形成系統(tǒng)的連接,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這里的教師語言應當緊緊圍繞課文的重要知識點,教師首先要梳理出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提問,一步步走進課文的深處,形成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這里的冥想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通過繪制魚骨圖的形式,或者書寫的方式讓學生系統(tǒng)的整理清楚。
(2)啟智的語言,內化提高。蘇霍姆林斯基說:“把知識加以運用,會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實的權力感。”課堂上學生學到的知識要更多的內化到學生的心里,真正能夠做到課堂內向課堂外知識的遷移運用,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在教學《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時,學會模仿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寫通訊報道的開頭是一種遷移訓練,內化提高的過程。但對于學生來說,枯燥的教學勢必會讓這個教學點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冥想的方式,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感而發(fā)。
在教學中運用冥想,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參與,又能培養(yǎng)學生聯想、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使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格得到升華。而語言是教師的生命,教師附有魅力的語言是課堂保持生機勃勃的關鍵因素。讓學生的思緒盡情的在冥想飛揚,需要教師智慧的運用語言,借此來吸引學生、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讓他們隨著我們的教學話語展開激情的雙翼,用我們充滿智慧的話語促進學生大膽的在課堂上打開自己的思維,展開自己的想象,在學習的碧海藍天中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