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平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兒童以勞動的歡樂,取得學習成績的歡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睂W習取得成功是使后進生努力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班級管理??? 低差生???? 參與
每堂課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孩子是課堂的主體,每個問題的提出大多數(shù)時候引起孩子的熱烈談論,交流。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fā)表意見,好不熱鬧。但只要是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會發(fā)現(xiàn),總有那么幾個孩子行同路人甲不關注,不討論,有的甚至趁機做小動作,開小差。這些就是有些老師口中所謂的低差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實教學中怎樣讓每個孩子都享受教學的陽光?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低差生參與討論的心里想法
(一)自卑。低差生的學習基礎差,學習不得法,缺乏學習動力,面臨問題時常常產(chǎn)生緊張,自卑,畏懼,焦慮等心理。他們對學習喪失信心,缺乏堅強的意志何毅力,把學習看做苦差事,病抱以厭倦,懈怠的消極態(tài)度。他們不參與課堂討論,一方面是實在提不出什么不同意見,另一方面是盡管有不同意見,卻又擔心如果自己主動發(fā)言,萬一說錯了,會遭到同學的恥笑或老師的批評。因此,甘心當觀眾和聽眾。
(二)依賴。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他們認為教師不會讓自己發(fā)表不同意見,到不如聽聽人家發(fā)言,正好可以不動腦筋,坐享其成。因此,討論時他們漠不關心,該想的不想,該說的不說,該動筆時也懶于動筆;回答問題時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全盤接受。
二.怎樣讓低差生融入學習
(一)營造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討論條件
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條件,也是兒克服后進生上述心理障礙的重要對策。這種課堂氛圍能使學生輕松愉快,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從而大膽發(fā)言。課堂上要做到師生間或學生間無嘲笑,無歧視情況,無論多么離奇的設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發(fā)問,所得到都只應該是真誠的幫助和鼓勵。答錯了就允許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許自己或同學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問題允許發(fā)問。這樣,后進生就沒被同學取笑的苦惱,沒有被老師批評的顧慮,學習過程就會積極主動。在教學《那只松鼠》一課時,我讓學生討論:“那只松鼠被捕后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大多孩子看到是乞求,難受,傷心?!钡藭r,一個平時學習基礎差的孩子提出:“我從她眼里看見的是拒絕和抗拒,原本快樂自由的生活瞬間被抹殺,孤獨的在網(wǎng)兜里,失去了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贬槍@位孩子的發(fā)言,肯定他有獨特見解,思維不一般,上課愛思考。受到表揚后,他更是信心十足,理直氣壯地進一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課都保持了積極的思維。然后我及時點撥,讓學生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他整個課堂非常活躍。這樣做,調動了孩子發(fā)言的積極性,使他們克服了人云亦云的不良習慣。
(二)提供成功的機會,誘導后進生參與討論。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兒童以勞動的歡樂,取得學習成績的歡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睂W習取得成功是使后進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給后進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參與課堂討論的自信和勇氣。平時教學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請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
(三)優(yōu)化組合,保證后進生廣泛深入地參與討論。
1.師生組合。把后進生并為一組,使他們沒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負擔。教師參與其中,對討論的難點,重點可用提示,暗示的方法,巧妙地給后進生鋪墊成功的臺階,使他們發(fā)表意見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但教師要注意平易近人,讓后進生接受你;而且要有耐心,能夠等待后進生的反應,并多用鼓勵的語言,贊揚的目光,商量的口氣,尊重后進生的每一個想法,使他們愿說敢講,積極表達。
2.差異組合。這是美國《教育領導》雜志介紹的一種小組伙伴式,即合作討論學習小組。小組通常有四人組成,其中一個為優(yōu)等生,兩個維中等生,一個為后進生。他們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優(yōu)等生對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對后進生的“達標”學習負有輔導責任。班級的排位方法是以優(yōu)等生為中心或以后進生為中心的“茶館式”。
3.自由組合。由學生自由組合討論(學習)小組,這樣后進生也能找到愛好相投,感情相容的學習伙伴,討論時自會盡情表達,無拘無束。
總之,只有千方百計克服后進生參與討論的心理障礙,讓他們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討論式教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