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初探

        2019-09-10 07:22:44江雪劉麗李曉丹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19年4期
        關鍵詞:兒童教育博物館

        江雪 劉麗 李曉丹

        摘要:兒童教育一直是國際博物館界關注的議題。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認識到兒童具有非凡的學習能力,博物館體驗對兒童具有重要價值,并為兒童設計了獨特的學習體驗活動,服務兒童觀眾已經(jīng)被看作是博物館行業(yè)的重要發(fā)展趨勢。本文梳理了博物館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獨特教育價值,并結合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獸傳奇”特展的兒童教育活動,探討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基于展品的兒童教育活動設計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 兒童教育 教育活動設計

        0 引言

        在20年前,博物館通常被視為進行嚴肅研究或者成人休閑的場所,兒童很少出現(xiàn)在博物館中,也很少受到博物館的關注。[1]然而,隨著兒童早期大腦發(fā)育、認知發(fā)展領域的各項研究的開展,早期學習領域的理論越來越豐富。[2]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兒童不是幼稚無知的,而是具有驚人的認知能力,我們?nèi)绾谓逃齼和瘜⒂绊懰麄兾磥淼陌l(fā)展與學習?!澳切┮蛑貜托栽缙诮?jīng)驗而被反復激活的突觸往往能夠長久地保存下來”[3],早期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意義深遠,通過多種感官與環(huán)境互動能夠促進兒童的學習。

        隨著中國博物館數(shù)量不斷增加,家庭及學校對于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自身在促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如何利用博物館展品和博物館資源為兒童提供優(yōu)質(zhì)的教育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兒童開闊視野,體驗更加豐富的生活,是每個場館的課題。

        1 博物館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獨特教育價值

        博物館浩如煙海的文化資源在兒童成長中顯示出獨特的教育價值。博物館被人稱作是“好奇心的陳列柜”[4],博物館擁有分門別類的系統(tǒng)的實物教育資源,別處難得一見的實物。而教育資源的展示往往采用情境化的方式,還原其真實的場景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博物館所傳遞的知識信息是無數(shù)專家的研究和反復論證的結果。可以說,博物館里浩瀚的文字、圖片以及實物資料、設施等,都是兒童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能在科學、藝術、人文等方面為兒童提供無與倫比的學習機會。

        相比課堂依靠書本進行抽象知識的傳遞,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于以展品及場館環(huán)境作為學習媒介,提供了可觀察、可觸摸、可思考的情境,展示上通過運用場景、聲光電的手段還原其所處的環(huán)境、歷史背景,達到一種能夠體驗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味覺的效果,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使人通過多感官協(xié)同作用來獲取經(jīng)驗。

        博物館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成為孩子們寓教于樂的社會實踐大課堂,一方面體現(xiàn)了“做中學”→“探究式學習”→“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的科學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符合當代科學教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層次教學目標。正因如此,使自然博物館在各種傳播媒體和教育機構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傳播和教育優(yōu)勢。

        2 “古獸傳奇”特展教育活動設計

        自然博物館的展品主要是自然標本、化石等。這些展品是自然進化、生物分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人與自然的見證物。通過這些展品,可以反映科學家的科技實踐和探究過程,科學家們正是通過這種科技實踐和探究過程獲得了關于自然進化、生物分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人與自然的直接經(jīng)驗。

        大連是我國第四紀研究的重點地區(qū),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是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經(jīng)歷了6 500萬年前的那次生物大滅絕后,地球進入了新生代。第四紀是新生代的最后一個紀,從第四紀開始,全球氣候出現(xiàn)了明顯的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接近于現(xiàn)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古獸傳奇——晚新生代哺乳動物特展”中,以館藏第四紀著名的猛犸象、劍齒虎以及披毛犀等化石標本為基礎,向觀眾介紹晚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帶觀眾走進古獸的世界。

        基于相關的教育理論并研究兒童早期認知的發(fā)展,結合館藏特色策劃教育活動,是博物館充分發(fā)揮教育功能的積極舉措。該展覽教育活動主要圍繞化石(發(fā)現(xiàn)、修復、翻制)、講解體驗(講故事)、探究性學習、科普繪畫、科學考察、STEAM教育等幾個方面進行。

        2.1 挑砂樣

        活動背景:“古獸傳奇”特展展示的大部分化石都是工作人員在大連瓦房店古龍山遺址和復州灣駱駝山古人類遺址中挖掘的。古生物學家在野外發(fā)掘化石時,往往還會在附近尋找一些細小的化石,用大篩子篩選沙土,用流水沖洗掉表面的浮土,獲得細砂,那些細小的哺乳動物的牙齒就藏匿其中。別小看這些細小的牙齒,有了它們,就可以鑒定這是哪種古生物,還能推測出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變化。

        預期目標:(1)了解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過程,知道為什么要收集砂樣,如何收集。(2)知曉標本鑒定的基本知識。(3)通過仔細觀察與對比,體會細砂與骨骼、不同部位骨骼之間的不同。(4)使用鑷子、放大鏡和顯微鏡,從砂樣中挑選出有價值的骨骼。(5)意識到挑選砂樣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懂得自然科學探索需要持之以恒、嚴謹細致等科學精神。

        活動準備:野外收集的砂樣、顯微鏡、放大鏡、托盤、鑷子,介紹相關古生物知識的PPT,小哺乳動物圖片。

        活動流程:(1)背景知識介紹。博物館老師介紹古生物相關知識,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過程,如何收集砂樣,砂樣的價值,如何通過牙齒進行標本鑒定,晚新生代小哺乳動物的分類及特征等。(2)觀察與比較。引導孩子們分別用肉眼、顯微鏡和放大鏡觀察砂樣與牙齒、骨骼,比較它們的不同。(3)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動手體驗。將參與成員分成不同的組別,教會他們安全熟練地使用各種工具,從砂樣中正確挑選出小哺乳動物的牙齒,并進行簡單的鑒定分類。(4)分享收獲與感受。每組成員都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挑砂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收獲,談談自己的感受。博物館老師就大家分享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與交談。

        2.2 修復化石

        活動背景:一堆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碎石”,背后很可能塵封了億萬年遠古時代動物進化的密碼?;瘎偙煌诰驎r大都全身裹著厚厚的巖土,完全看不清原本的模樣。化石修復是將化石從圍巖中取出,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修復,需要尋找骨骼分布的路徑,順著路徑將覆蓋在化石上的圍巖一點點剝離,對于脆弱的部分還要進行修補,這一過程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填寫化石修復記錄表是修復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預期目標:(1)了解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過程,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化石修復,如何修復不同類型的化石。(2)初步認識動物各部位骨骼名稱與作用。(3)仔細觀察待修復化石的各種特征,對比化石修復前與修復后的不同。(4)使用剃針、洗耳球等工具,對化石進行清理和修復。(5)準確填寫化石修復記錄表;(6)意識到化石修復是一項重要的、精細的工作,考驗著修復師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

        活動準備:待修復的化石、剃針、洗耳球、沙袋、護目鏡、古生物骨骼圖與復原圖、化石修復記錄表。

        活動流程:(1)背景知識介紹。博物館老師介紹野外化石挖掘的基本過程,待修復化石的生活環(huán)境、演化、生物特征等相關知識,講解專業(yè)的化石修復師工作的價值,以及他們是如何工作的。(2)觀察與比較。學習動物骨骼圖,初步認識各部位名稱與作用,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比較待修復化石的各種特征、大小、顏色、質(zhì)感、重量等,猜測自己修復的可能是古生物的哪部分骨骼。(3)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動手體驗。教會孩子們安全使用各種工具,按照骨骼分布的路徑,將覆蓋在化石上的圍巖或砂土一點點剝離,然后進行簡單的鑒定,了解自己修復的是哪種古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骨骼的哪一部分。(4)分享收獲與感受。孩子們描述自己的化石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用什么方法克服了困難,分享收獲和感受。博物館老師就大家分享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與交談,使孩子們的認識更加深入與豐富。

        2.3 制作石膏浮雕

        活動內(nèi)容:考古學家們在野外發(fā)現(xiàn)化石后,在搬運過程中想要保持化石的完整,需要將化石包裹在石膏殼內(nèi),澆注成石膏包,制作石膏浮雕可以很好地模擬體驗專業(yè)的考古過程。本活動是為孩子們提供機會,親自動手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那塊石膏浮雕。

        預期目標:(1)了解野外挖掘、運送化石的基本過程,知曉灌注石膏包的必要性。(2)會使用量杯量取適量的石膏粉和水,并充分混合,最后進行灌模和脫模。(3)了解化石及圍巖的顏色,并調(diào)制相應的顏料進行涂色。(4)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與人協(xié)作的能力、鍛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探索自然世界的興趣。

        活動準備:菊石模具、石膏粉、水、量杯、杯子、筷子、丙烯顏料、畫筆。

        活動流程:(1)背景知識介紹。博物館老師介紹地質(zhì)、古生物方面的基本知識,野外化石挖掘的基本過程,什么情況下需要灌注石膏模,如何操作等。同時介紹待翻制的古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演化、生物特征等相關知識。講解翻制化石模型的原理與流程。(2)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動手體驗。了解石膏粉的特性,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秤領取300 g石膏粉,同時觀察石膏粉的顏色與質(zhì)地,學會用量筒量取180 mL水,并進行攪拌充分混合,進行灌模與脫模。調(diào)制相應的丙烯顏料為石膏浮雕進行上色、晾干。(3)分享收獲與感受。孩子們分享自己在制作石膏浮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如何使浮雕更清晰立體等,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博物館老師就大家分享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與交談,使認識更加深入與豐富。

        2.4 古生物講解體驗

        活動背景:根據(jù)自然博物館資深的專家團隊特色和豐富的館藏優(yōu)勢,結合兒童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對語言表達藝術的追求,為青少年周期性地舉辦特色講解培訓活動。通過針對性的講解藝術培訓、講解實踐,以及多樣化的手工課程,使兒童在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及在公共場合講話的藝術,成長為一名主持人式的小講解員。

        預期目標:(1)通過學習、實踐和培訓,孩子們能掌握古生物以及分類學的相關知識。(2)在內(nèi)容表達上,科學準確,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在語言表達上,發(fā)音標準,吐字清晰,語言生動,語速適中。整體形象舉止大方,自然得體。眼神能與展品交流、與觀眾交流,對展品的講解自然而流暢。(3)理解展品揭示的演化線索與分類線索,能對同類展品進行擴充和延伸。課程結束后能夠講解一個主題展廳15~20 min,可直接帶領博物館觀眾講解一個展廳。(4)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孩子們獲得對自然科學的清晰認識,引導孩子接受挑戰(zhàn),挖掘潛力,激發(fā)對表達的興趣,學會公共講解的技巧,了解多元的世界。

        活動準備:兒童版講解稿、講解音頻、語音語調(diào)、講解禮儀等課程內(nèi)容設計。

        活動特色:(1)遵循“做中學”理念,精心設計課程?;顒有问綌[脫乏味單調(diào)的說教,拒絕單純“講講講”,以孩子們的實踐、探究、體驗為主,課程內(nèi)容包含語音、語調(diào)、形體、手勢、禮儀等講解基本功,展廳講解實踐,手工課程等。(2)合理安排課程時間。保證孩子們能夠有效利用展廳實踐時間,并有充分的時間內(nèi)化已學內(nèi)容、進行預習、熟悉講解稿,達到最佳講解效果。(3)各路專家輪番出場,提升活動品質(zhì)。邀請博物館相關領域?qū)<乙约百Y深科普教育工作者,面對面與孩子們溝通交流、答疑解惑,幫助孩子形成完美的展廳講解體驗。(4)講解稿推陳出新,版本升級。根據(jù)孩子們的語言特點重新修訂博物館展廳講解稿,分為5~7歲、7歲以上孩子的版本,錄制音頻示范講解,隨時隨地收聽、練習。

        2.5 科普繪畫

        活動介紹:科普繪畫旨在為熱愛自然、喜好繪畫的兒童,構建一個親近、了解、愛護自然,增長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和加強相互間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通過這一活動形式帶動更多的兒童及其家庭進入博物館。自然科普繪畫是用繪畫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xiàn)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圖文并茂,形象化地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

        預期目標:(1)引導兒童接觸科學、探索科學、熱愛科學,培養(yǎng)少年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青少年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科學想象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2)通過近距離觀察,研究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將自然和藝術加以融合,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自然之美,激發(fā)他們對于自然科學的學習熱情,潛移默化地提升對地球命運的關注。

        活動內(nèi)容:提倡“科學與藝術的跨界融合”理念,孩子們既可以用紀實的手法描繪在博物館里所見到的自然世界,比如繪畫披毛犀、猛犸象的骨骼圖,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比如重構所描繪對象的形態(tài),復原當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2.6 科學考察

        活動背景:目前,大連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在駱駝山第四紀化石遺址已經(jīng)采集了上萬件古動物的骨骼化石,很多種類為東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其中的金遠洞是一處世界罕見的巨大型第四紀洞穴堆積遺址,從洞穴堆積物中清理出萬余件古動物骨骼化石,該地點的發(fā)現(xiàn)及重要性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的關注??茖W考察活動主要是由專家?guī)ьI學生到金遠洞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觀察、挖掘、測量、記錄等探究活動,促進兒童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了解科學研究過程,運用科學研究方法。

        考察目標:(1)對金遠洞及周邊地貌進行考察。(2)了解第四紀巖溶洞穴堆積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3)進行洞穴堆積物挖掘,沿洞穴剖面逐層尋找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跡。(4)了解田野考古和布置探方的方法。(5)對考察情況進行記錄,編寫考察日志。(6)對發(fā)現(xiàn)的完整動物骨架、頭骨等重要標本在原地用石膏進行包裹(俗稱“皮勞克”),然后帶到室內(nèi)進行細致的修復。(7)了解全站儀技術。初步了解、使用全站儀技術進行電子數(shù)據(jù)收集,對探方分布、土相變化、化石產(chǎn)出部位等信息定位準確。(8)了解不同土層的特點及各層典型動物。

        活動意義:(1)野外科學考察有利于兒童獲得新的科學知識,并能夠有意識地應用這些知識。有組織有計劃的野外考察常常是以真實的問題為導向,比如“洞穴堆積有什么特征?”“古生物家在野外是如何發(fā)掘化石的?”“考察日志怎么寫?”兒童需要綜合運用各種各樣的知識來尋求解決方案,并找到答案。在他們遇到疑問時,能夠與專家面對面,及時得到答疑解惑。(2)促進兒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傳統(tǒng)教學遠離真實世界,遠離科學的本質(zhì),將科學當作確定的結論直接教給學生,不僅忽視科學研究的過程,也違背科學應該遵循客觀的本質(zhì)。而實地考察的形式,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可直接觀察和測量的真實情景;另一方面,學生在科學家的指導下,以解決真實的問題為導向,親自經(jīng)歷科學研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他們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3)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野外考察無疑是一種理想的學習方式,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樂學的體驗。走出學校,親近大自然,總有許多奇妙的現(xiàn)象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并為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奇感。這種好奇,是兒童快樂學習的源泉,并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4)形成客觀誠實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尊重事實,勇于質(zhì)疑的精神。

        3 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策略探析

        3.1 以教育理論為指導,博采眾長

        在為兒童設計教育活動之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相關的理論背景知識,充分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流派所提出的觀點或思想,對有關兒童學習的核心概念,如體驗、游戲、認知方式、動機等概念有深入的認識,并在掌握教育理解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反思、詮釋和獨立思考,進而創(chuàng)造出能夠吸引兒童參與、最大程度激發(fā)兒童潛能的教育活動。

        如此,不僅能為教育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加深對博物館中早期學習的理解,還會影響我們對教育活動的評估以及推廣工作。比如,在以上每項活動設計中,都是基于“兒童為中心”的理念來進行設計,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滿足兒童需求來設計。當然,不同的理論體系非常的龐雜,有些理論相互交織、相互印證,有的相互矛盾,讓人感到困惑,這就需要我們?nèi)テ湓闫伞⑷∑渚A,在實踐中反復驗證,形成獨特理解。

        3.2 以博物館特色展品為依托,主題突出

        博物館面向兒童觀眾到底需要開展什么樣的教育活動呢?展品是博物館特有的文化資源,使博物館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正是由于和實物性相聯(lián)系才形成博物館教育鮮明的個性特征和獨特優(yōu)勢。既然博物館代表性展品的本質(zhì)特點符合當代先進科學教育思想,是“做中學”“探究式學習”教育學價值的載體,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動往往為博物館所獨有,是其他機構難以開展的,展品的教育活動必將成為博物館的代表性教育活動。

        理想的博物館活動必須主題突出、集中,特色鮮明,將前沿的自然科學、文化成果轉化為豐富多樣的科普主題。比如上述活動緊緊圍繞“新生代古哺乳動物”的主線展開,引導兒童進入科學家考察自然環(huán)境、標本、化石并進行探究的過程,像科學家進行科學考察一樣觀察、思考,理解展品的科學內(nèi)涵,某種程度上再現(xiàn)了科學研究與觀察、勞動生產(chǎn)的“科技實踐”。這些教育活動已是越來越多的兒童與家庭反復進出博物館的理由和動力。通過教育活動實現(xiàn)展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學價值,理應成為博物館最重要的任務。

        3.3 以兒童年齡特征為基準,分齡設計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規(guī)定,兒童為0~18歲的任何人。由于兒童年齡跨度大,不同階段的兒童在語言、動作、認知、情感與社會性方面有著顯著差異,博物館教育活動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服務于所有年齡段的兒童,所以教育活動須與不同年齡段認知等發(fā)展水平相契合,進行分齡化設計,才能具備很強的針對性,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活動效果。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認知發(fā)展理論,把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兒童的心理和智力有階段性、規(guī)律性、連續(xù)性等特性,這為兒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5] 以上教育活動服務的兒童群體詳細劃分為5~7歲或7~12歲,根據(jù)年齡設置同難度任務的學習單。5~7歲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設計的活動主要側重形象化、具體化、多樣化展示,促進兒童擴大認知周圍和世界上的事物,環(huán)境中的動物、植物,并促進兒童與周圍事物的互動,7~12歲兒童處于具體運算時期,能進行聯(lián)想事物和使用邏輯思維,對外界事物感覺清晰,動作構造意識加強?;顒拥脑O計主要側重于抽象探索,不僅促成兒童更深入地把握自然科學內(nèi)容,而且讓他們清楚地意識到探究的流程和方法。

        3.4 以“做中學”為核心,重視探索、體驗

        “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博物館兒童教育的主導方向,尤其在教育活動的設計方面創(chuàng)造了很多成功的經(jīng)驗。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思想,強調(diào)兒童的科學探究,即學生們通過親身經(jīng)歷探究以獲取知識, 體驗科學過程, 領悟科學思想觀念,學習科學方法。杜威認為“兒童的知識雖然貧乏,但當他全力以赴探討感覺需要解決的疑難時,他會像科學家那樣肯于動腦筋和費心血?!盵6]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為兒童提供各種學習機會,通過創(chuàng)造親自動手、動腦體驗的輕松愉悅的氛圍與環(huán)境,讓孩子親自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獲得對自然界的系統(tǒng)認識;讓孩子親自嘗試、探索、思考,掌握對事物規(guī)律的精準判斷;設計鼓勵自主學習的互動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創(chuàng);引導孩子接受挑戰(zhàn),挖掘潛力,樹立拼搏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5 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背景,構建學習環(huán)境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應該構建沒有思維限制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上的教育活動大多是在展廳和野外完成的,在“古獸傳奇”展廳,兒童仿佛穿越時空,來到冰河世紀,經(jīng)歷地球歷史上的冰河期,了解大連地區(qū)溶洞的形成。觸目可及的是各種大型古哺乳動物,猛犸象帶著扭曲的象牙向我們走來,披毛犀披著又長又厚的毛立于身側,劍齒虎露出鋒利的犬齒,大連馬昂首挺胸馬踏飛燕……兒童融入類似真實的情境去建構新生代古哺乳動物的相關知識。

        實際情境具有真實性、生動性、豐富性,情境創(chuàng)設為提取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jīng)驗與表象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有意義的情境能夠促使觀眾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更容易理解知識內(nèi)容,提升整個活動的吸引力。

        3.6 以活動評估為手段,以評促改

        博物館兒童教育項目雖然類型繁多,但是在實施過程和效果評測方面有共通之處,因此可以建立一套規(guī)范、科學的評估體系,以便明確效果,不斷改進。

        博物館教育活動評估主要是項目的內(nèi)部專業(yè)評估,評估指標體系涵蓋教育項目整個動態(tài)過程,如項目目標、準備、內(nèi)容、過程、情感態(tài)度、效果和教師志愿者態(tài)度等。單就項目過程來說,包括過程是否有序組織,是否體現(xiàn)兒童中心,是否采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兒童感官,維持學習熱情和效度,是否能夠點燃兒童獨立思考、樂于探索的熱情,鍛煉兒童心智。通過活動評估來達到以評促改的目的。

        4 結語

        以博物館特色教育活動來促進兒童的成長與進步,是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設計博物館教育活動時,應當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為基礎,圍繞博物館特色展覽和珍稀展品確定活動主題,突出博物館特色和價值,并利用展示資源創(chuàng)設類似真實的情境,設計各活動環(huán)節(jié),整個過程是從做中學開啟心智,在參與中強化體驗、積累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使外在的知識轉變?yōu)槠鋬?nèi)在的認識和自覺的行動。最后,進行活動效果評估,不斷提升活動效果。

        21世紀,整個博物館界都在討論如何關注和支持兒童,我們?yōu)閮和峁┑目赡苄栽蕉?,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會越強烈,體驗也會越豐富,博物館有能力也有責任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主題和目標、多樣的學習情境和模式,以及包羅萬象的學習資料和材料,并讓他們有機會以多種不同的方式與周圍的事物、同齡人和成人互動。想要滿足兒童獨特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莎倫·E.謝弗.讓孩子愛上博物館[M].于雯,劉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

        [2]喬治·E.海因.學在博物館[M].李中,隋荷,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Shore R. Rethinking the Brain: New Insights into Early Development[M]. New York: Family and Work Institute, 1997.

        [4]Weil S. A cabinet of curiosities:Inquiries into museums and their prospects[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5.

        [5]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兒童教育博物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里的“虎”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魯迅兒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淺談動畫片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盧梭自然教育觀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迪
        淺論文廟博物館兒童教育的形式
        考試周刊(2016年22期)2016-05-06 09:52:38
        關于低學齡兒童教育的思考
        露天博物館
        博物館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丝袜美腿制服诱惑一区二区| 91九色免费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小说| 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精品亚洲国产日韩av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牛影视| 日韩伦理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免费黄色福利| 女主播啪啪大秀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3|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无堂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乱码| 国产夫妇肉麻对白|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看全色黄大黄大色免费久久|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日本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性按摩xxxx在线观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性色av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成人av久久|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完整版视频| 亚洲AV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日本淫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