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海洋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中國航海博物館肩負著青少年航海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我國青少年的航海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理論體系,缺乏航海入門教育;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動不系統(tǒng);缺乏相關政策支持,教育部門力度不強。以中國航海博物館館校結合的實際案例為基礎,根據(jù)目前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中存在的困難,結合博物館內外部的資源和客觀情況,提出航海主題科普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施策略,逐步探索館校合作背景下,場館科普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對接共享的良好途徑與舉措。
關鍵詞:館校合作 航海主題 科普教育 創(chuàng)新實施
0 引言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面臨著教育理念滯后、教育方式陳舊、學習效果產(chǎn)出單一等系列問題。在素質教育呼聲愈發(fā)強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有些城市或學校已經(jīng)開始嘗試對基礎教育的改革與探索,對課程進行優(yōu)化調整,豐富課外實踐內容,但除了學校本身的改變和努力外,社會教育力量的引入同樣是一個重要的途徑,而博物館就是重要的社會教育力量之一。在當前背景下,尤其是博物館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是改進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微觀來說,館校合作體現(xiàn)在對博物館綜合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學?;A學科的充實和完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為在校學生拓展學習環(huán)境及提升學習價值等方面。從宏觀來說,館校合作可以促進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凸顯外部公共機構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呼聲驅使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起步并逐步在探索與創(chuàng)新之中發(fā)展。中國航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中海博”)作為國家級航海博物館,在館校結合的大環(huán)境下同樣面臨著創(chuàng)新的問題,并且在航海領域和國家戰(zhàn)略層面有著更為獨特的任務與使命。
1 青少年航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作為擁有300萬km2海洋國土面積的海洋大國,如何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海洋強國,已經(jīng)成為需要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大事,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做了明確的闡述:“堅持陸海統(tǒng)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少年強,則中國強,建設海洋強國,要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的海洋權益意識和不畏艱險的航海精神,喜歡海洋自然環(huán)境,熱愛海洋和航海事業(yè)。
但目前,我國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引起社會足夠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尚未形成理論體系,缺乏航海入門教育
系統(tǒng)的航海教育主要集中于航海類高校內,專業(yè)性過強,學校的基礎教育中有相關內容,但很零散,因此不利于教學。同時,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教育與海洋教育這些概念也沒有明確的界定,教育界沒有形成主體學科,缺乏研究力度??梢?,目前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正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1.2 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動不系統(tǒng)
在多數(shù)人看來,青少年所接受有關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課、歷史課。但事實上,經(jīng)過對上海市12個年級各門學科的梳理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與航海相關的知識點將近1 000條,這個結果讓大部分的學校和老師感到驚訝。航海,與中小學生的各個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因為對航海教育概念的淡薄,使得學科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教育活動定位不夠明確,體系不夠完善。
1.3 缺乏相關政策支持,教育部門力度不強
航海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在國家走向“海洋強國”之際,作為21世紀“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動力,要抓住契機推廣航海文化和科技,必須進一步尋求教育部門的支持。只有真正進校園、進課堂、進課本,才能逐步推廣“入門級”的航海文化科技教育,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的海洋意識和航海精神。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是必然趨勢。就現(xiàn)階段而言,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與航海教育相關的內容還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肩負著加強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責任。
2 館校合作現(xiàn)狀
2.1 館校合作的重要意義
館校結合的航??破战逃闹饕鼙妼ο鬄槿悾磳W校、學生及教師,其最終作用效果在于學生,沒有良好的教師隊伍配合場館進行航海教育內容的落實,沒有學校足夠的重視和推進,館校結合的教育必然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對于學生來說,在博物館可以體驗與學校教育不同的學習方式,形象的展品讓抽象知識變得立體可理解,同時學生可以用相對放松的方式,快樂地、主動地獲取知識,了解文化,理解歷史,從而達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對于老師來說,在博物館可以利用更多直觀的教育資源,教學方法也從單一的課堂講授轉變?yōu)榧象w驗、觸摸、合作、模仿等多元化的形式,教學理念也從傳統(tǒng)變化為開放,同時過程中各種挑戰(zhàn)的處理也無形之中提升了教學的能力。
而對于博物館和學校來說,學校對場館資源的利用也使得博物館的教育價值得到了提升,社會影響力也有所增強。博物館由“走進來”到“走出去”,從“參與”到“設計”,在角色的轉換中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2.2 館校合作的現(xiàn)實問題
館校合作的意義很大,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的深度合作仍然十分缺乏,館校合作仍存在諸多問題。在我國,博物館更多的是作為獨立于學校教育的外在資源存在,對于博物館教育項目的實施沒有系統(tǒng)性的支持。近些年來,社會和相關教育部門逐漸開始關注博物館教育項目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但館校之間依然缺乏深層次的有效關聯(liá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教育壓力大,教師及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博物館教育;(2)博物館沒有現(xiàn)成的課程可以與學?;A教育相對接;(3)教師對博物館的資源不夠了解,不清楚怎樣使用博物館的各項活動;(4)教師工作量大,沒有積極性去開發(fā)博物館課程以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去;(5)取得持久效果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和人力,往往難以堅持下去。
3 館校結合的航海教育探索
館校結合下如何開展有效的航海教育,歸根結底要先研學如何解決上述兩項問題,即青少年航海教育的現(xiàn)狀及館校合作的現(xiàn)實困難,而根本是在后者。在確定基本解決策略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形式、內容和機制的探索。
3.1 解決館校合作現(xiàn)實問題的基本策略
青少年學生從小未接觸較為系統(tǒng)的航海知識培訓,教師團隊也對該領域感到陌生,乃至社會及教育部門也不夠重視。結合博物館與學校目前合作中存在的困難,可以基本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1)對標基礎教育學科教材,梳理各學科與航海相關各個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航海系列課程開發(fā),包括在學校內實施的校本課程和在博物館內實施的館本課程;(2)通過各種形式,讓相關學科教師掌握基礎的航海知識,了解博物館教育資源,并懂得如何與教學相結合的使用;(3)博物館要充分結合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要求,開展既符合學校需要又能進行航海知識傳播的寓教于樂的教育項目,使之成為學校教學的一部分;(4)盡可能開發(fā)學生喜歡、家長滿意、學校覺得有益的互動項目。
3.2 中海博對于館校合作的探索
因此,自開館以來,中海博積極探索,希望在現(xiàn)有條件下打破常規(guī),從多個層面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從館校合作開展的角度來說,中海博的教育資源主要包括:豐富的館藏資源;相對比較齊全的反映中國航海歷史和技術發(fā)展的常設展覽;一定水平的航海歷史、人文、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從事講解、活動策劃及實施的一支社教隊伍和一定規(guī)模的學術專家團隊;具備較好的館校結合的航海主題教育的實施條件。面對館校合作和航海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經(jīng)過探索,對于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三類群體,主要形成了如下實施措施:
(1)針對教師的實施內容探索
教師作為教育影響和學生間的中介,其作用十分重要。在館校合作的航海教育中,教師最大的問題是對航海專題不熟悉,沒有現(xiàn)成資源,沒有足夠時間。所以學生的航海基礎教育,從長遠發(fā)展來看,需要學校培養(yǎng)自己的航海專業(yè)教師。基于館校合作的平臺,中海博首先要做的是通過對中小學一線教師航海專業(yè)知識的傳遞共享,逐步讓相關老師掌握基礎的航海教學專業(yè)知識,并結合自身的學科,有選擇性地開展航海課程的研究與授課,循序漸進地建立航?;A教育教師隊伍。
通用型的航海資源培訓。首先,中海博梳理了本市1至12年級全學科教材中與航海相關的知識近千條,全面教師開放。同時,盡可能多地組織一線教師掌握航海歷史與科技的基礎內容,了解航海教育資源,體驗航海教育活動等,依托場館藏品和展覽資源等,通過觀摩場館陳列、專題講座、與專家對話交流、組員間的學術討論等形式,讓教師對航海專業(yè)領域有直觀的了解,引起興趣和重視。
針對性的航海課程探討。根據(jù)基礎教育中航海課程不成體系的問題,與專業(yè)教師共同開發(fā)航海系列課程,完善后向全市中小學校開放使用,由博物館向一線教師發(fā)布課程培訓計劃,由感興趣的學校教師報名參與,包括課程實施內容、方式、配套教材、物料的使用等,使教師具備在校內開課的條件。
逐步建立線上培訓資源。針對教師的航海培訓要實現(xiàn)最大化效應,提供最為便捷的形式,則需要開拓線上資源共享的渠道,利用博物館官方平臺逐步建立各類培訓的資源庫,讓教師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并使其覆蓋至更多學校??赡艿那闆r下,與教師的職業(yè)培訓積分相掛鉤,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開放教師入館備課通道。包括免費入館,教育人員的協(xié)助,必要時策展人員和研究人員在備課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答疑解惑等。甚至共同就課程或活動的開展進行策劃和討論,以形成切實有效又有趣的校內外課程綜合體。由中海博自行開發(fā)的20門航海STEAM課程就作為當年教師培訓研討的重點,一旦覺得適用,教師可直接將課程傳授給學生,包括教材和配套材料包,省力且效果明顯。
(2)針對學校的實施內容探索
與學校合作的內容和形式非常多樣,因為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情況和需求,綜合來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合作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博物館開發(fā)的航海課程通常為通用型、普及型課程,但不少學校有其教學特色,因此在學校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開設中會增加自主研發(fā)的特色課程,有些學??梢陨罨研纬傻暮胶?蚣?,有些則在大環(huán)境下將航海作為其教學特色,從零開始規(guī)劃校本課程,這便與博物館教育產(chǎn)生了共鳴和合作的可能性,當然過程會比較漫長,中間的磨合和測試會相對復雜,但一旦開發(fā)完成,其推廣性和持久性強。
自主研發(fā)課程在館內實施。自主進行課程研發(fā)的學校逐步開始增多,其中課程的部分課時需要在館內實施,每次的授課人數(shù)不多,但頻率相對固定,教師需要反復結合館藏資源踩點、設計、與教育人員溝通等,形成一門或多門課程的授課計劃。館內的授課以教師為主,由館方做適當配合,雙方也可進一步探討更為科學合理的授課方式,這種方式可提升雙方的教學質量。
館內的活動和資源進校園。結合學校需求,整合館內資源,以文化服務包形式將航海資源輸送至學校,包括主題巡展、專題講座、科普片巡播和與之配套的動手體驗項目等。這個形式的普適性比較強,任何學校都可以選擇,比如融入其科技周、藝術節(jié)等一些固定項目實施。而比較深入的則是航海課程固定地進入學校課堂,比如每周一次,前期由博物館教育人員完成,后期由學校教師接力。
合力進行品牌項目的創(chuàng)新。品牌試點的形式較為多樣,且需要學校有較強的合作意愿,比如:航海實驗室的建立、航海文博角建設、原創(chuàng)航海賽事、教師高端航海研修班、課程從開發(fā)到館內實施的探索、學生中長期航海教育的分析研究等。通過這樣的項目試點可以不斷調整優(yōu)化,形成可面向全市學校推廣的館校模式,而在針對青少年學生航海教育方面也可以探索出更多的經(jīng)驗和優(yōu)秀案例。
(3)針對學生的實施內容探索
無論是面向教師還是學校所實施的內容,學生群體的參與和效果體現(xiàn)才是“館校合作”的根本目的。現(xiàn)在的學生學業(yè)負擔重,學校的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和枯燥,如果仍以課堂式進行博物館的教學顯然會造成心理上的抵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實踐類、動手類或者能激發(fā)學生自我探究和思考類的項目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綜合來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交往技能提升類項目。很多學生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博物館內以鍛煉溝通、交際、服務等的教育活動逐步改進和提升其交往能力,比如說科普講解員、科學詮釋者、科學表演、科學實驗等活動項目。經(jīng)過“了解—學習—思考—詮釋”四個階段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后,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等。
研究技能提升類項目。在歐美國家,通常在小學階段就要定期從事研究類學習,包括研究報告、實驗報告和訪談報告等,這有助于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等。通過參加博物館內開設的微課題研究、實驗發(fā)掘、考古發(fā)現(xiàn)等,由專業(yè)老師帶教,學生逐步接觸文獻檢索、資料分析整理、課題選題、報告撰寫、觀察實驗等方面的研究內容,提高其系統(tǒng)、嚴謹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實踐技能提升類項目。通過參加博物館內開設的實踐類項目,比如從易到難的木藝制品、木質船模的制作,與海絲貿(mào)易相關的陶藝繪畫、陶瓷拉坯,岸上集裝箱模擬吊裝,3D航海模擬器手動操作駕駛等,航海儀器的使用等,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航海知識,還能培養(yǎng)鍛煉其實踐和動手技能的提升。
STEAM教育提升類項目。近些年來,STEAM教育逐漸在中國得到重視,其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科學、工程、技術、數(shù)學及藝術等五個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航海恰恰是一個多學科高度融合的領域,包括人文、藝術、工程、科學、技術、數(shù)學,甚至還有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真正體現(xiàn)了STEAM教學的特點。目前中海博已自行開發(fā)了5個項目共20門航海STEAM系列課程,同步完成了教學教具和配套材料包開發(fā),參加博物館開發(fā)和組織的各類STEAM課程可以逐步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如表1所示,根據(jù)上述館校結合下的航海主題科普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建議,進行綜合對比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可以使雙方在教育形式、內容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綜合素質評價開始推進的當下,使得雙方在達成這個目標時能夠更加齊心協(xié)力,專注解決問題以達到更好的預期。
博物館和學校共同的目標是使學生經(jīng)歷一個生動的、有價值的和愉快的學習過程。當博物館和學校計劃一個新的教育項目時,他們彼此帶來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技巧和風格,并且彼此進行合作和整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們希望借助館校結合的大趨勢,緊密結合“航?!敝黝},經(jīng)過創(chuàng)新和實踐,設計出系列航??破照n程,開發(fā)基于場館資源的教育實踐活動,組建青少年學生航海教育科技教師隊伍,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航??破諏<?guī)?。使中小學生能初步了解中國的航海歷史和著名的航海人物,懂得中國航海技術對世界航海發(fā)展的貢獻,學習并掌握現(xiàn)代航海的一些基本技能,了解海洋權益對祖國建設的重要性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知識,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知航海歷史與知識的欲望。
當然,教育行政部門也需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一方面在經(jīng)濟上予以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建立博物館和中小學長效合作的機制,扶持學校和博物館組建較為專業(yè)的研究團隊和教育團隊,多管齊下,讓學校與博物館之間形成教育的“雙贏”合作局面。
參考文獻
[1]吳春霞.中國航海博物館對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參觀模式的探索[J].航海,2014(3):28-30
[2]李君,隗峰. 美國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