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樹臣
摘 要: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心全部圍繞著課程改革而進行,高中化學教學也應當積極尋求高效合理的教學改革模式,響應國家教育部門的號召。結合當期高中生學習化學的現(xiàn)狀以及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新標準,“學案導學”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優(yōu)勢明顯,因其具有的高效、靈活等特點被學生和教師廣為使用和接受。本文將結合具體事例,對“學案導學”在化學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做簡單分析,以期教師群體進一步認識課堂導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學案導學
在落實素質教學科學發(fā)展觀的同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既要推陳出新,也要解決好創(chuàng)新與繼承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的課程要求標準,應該做好不同類型教學學案的設計。教學學案的設計要遵循兩大基本要求:一、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學案內容豐富多變,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滿足上述的兩大基本要求,“學案導學”才能成為一項具有實踐意義的高中化學教學新模式,為完善高中化學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1 學案導學的設計必須深度化、問題化
高中化學教學學案的設計需要注重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可利用將學案內容變?yōu)閱栴}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學案中所設計的問題要有明顯的層次遞進,在問題中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逐步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問題后形成對問題的基本認識,減弱不同層級學生的畏難心理。例如,在實驗室或者課堂上進行“氨氣溶于水”的化學實驗時,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些將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的圖片,讓學生結合以前的知識,預判接下來實驗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應該和哪幅圖片中的現(xiàn)象一致,然后再利用多媒體將實驗過程進行完整的演示,接下來讓學生模仿視頻中的操作步驟,親身感受實驗帶來的樂趣 。在觀看視頻資料和親手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想到的問題進行記錄,比如:(1)水流為什么從低處流向了高處?(2)實驗初始時,為什么不將水注滿試管?(3)在實驗中使用膠頭滴管而不使用其它滴管的原因是什么?(4)使用其它試管可以達到實驗目的么?如果可以,什么種類的試管可以代替膠頭滴管。學生在各自遇到的問題中尋求到自己在實驗中最需要了解的知識,這種帶著目的學習的方式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也提升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親手實驗的過程中,將抽象的化學實驗流程變?yōu)槟X中的具體影像,加深對他們知識的記憶深度,也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實驗流程的掌握。
當然“學案導學”對學生提出問題的數(shù)量要進行控制,不能整堂課都在答疑,也不可以一個問題都不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對授課的內容有足夠的的要求,設計出有推進教學流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 學案導學的內容習題化、適量化
受以往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的教師依舊認為學案導學的重心應該是習題的數(shù)量,雖然這種觀念并非完全錯誤,但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刪減掉那些陳舊無意義的習題,將教學重點從習題數(shù)量轉移到習題質量,深刻理解“習題在精不在多”。此時,結合教材內容編制的習題就非常符合這個要求,既可以人為的控制習題的數(shù)量又可以將課本的精華之處盡數(shù)展現(xiàn)在習題之中。比如:化學是一門文理結合的學科,需要大量文字記憶的同時又需要大量理論知識的支撐,尤其是化學實驗中的各種實驗現(xiàn)象與化學反應發(fā)生過程具有抽象性,這相較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更加具有挑戰(zhàn)性。教師在教學時切不可使用題海戰(zhàn)術,而是應該讓學生們在依據實驗現(xiàn)象,了解化學知識本質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題目訓練。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是固定的,新增知識的數(shù)量也不多,教師布置的大量習題往往都是在反復考察一個相同的知識點,這不僅造成了學生課業(yè)的壓力,也影響了其它科目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進行學案安排時,注意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習題,按照教學理論與習題6∶4的比例進行合理的分配,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恰好應用到習題的解答。
3 學案導學的思維訓練泛化、集中化
教師在進行學案導學內容的設計時,除了要關注到上述的幾個方面,還需要特別重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如果要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具有清晰地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的思維。教師要將課堂內容集中進行梳理,安排好各個知識點之間的串聯(lián),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清晰的脈絡把握,進而對習題有清晰的解題思路。例如:在學習“氮氧化物的產生過程及轉化方法”一課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人類在雷雨天氣時要選擇進入室內躲避,對植物而言它們卻更加喜歡雷雨天?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自己與植物的喜好差別中產生雨水對植物有益處之類的猜想,進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氣體對于雨水構成的影響,這樣學生就會對氮氧化物的形成以及轉化形成強烈的好奇。再比如:進行“氨氣溶于水”的實驗時,學生可能對氨氣的認識僅限于溶于水后形成壓強差,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有沒有其它氣體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并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在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得到問題的答案。由一個現(xiàn)象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它的相似過程,在相似的實驗流程中加深學生的記憶程度,也開發(fā)了同學們的想象空間。
4 結束語
學案導學教學法在新課改實行以來,早已顯示出成效,教師們利用導學學案作為教學時的邏輯向導,可以保證學生被新鮮有趣的課堂內容吸引的同時,不偏離自己的教學目的。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利用好學案導學法,讓其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進一步提升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立媛.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2] 談東平. 高中化學中“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 考試周刊, 2017:157.
[3] 管發(fā)香.“自主探究,學案導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思考[J]. 知識窗(教師版), 2017(6):26-26.
[4] 張劍. 學案導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學園, 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