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雅
摘 要:文章以中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場景為基礎,立足課堂教學,開發(fā)各種教學資源,探討部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打造豐富靈動的高效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而提升部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有效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中學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彰顯人文性,注重實踐性體現(xiàn)綜合性?!被谶@一教材在課程與教學中的定位,作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應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怎樣實現(xiàn)課堂有效教學,避免低效、無效教學,杜絕負效教學,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以下結合部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不是被動接受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堅持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在自主和主動構建中學習,做自己和行動的主人。筆者在觀摩一些老師的公開課教學中,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教師為追求課的容量和節(jié)奏而采用“滿堂問”“滿堂講”,這種課堂結構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到了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加強學生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在真實問題情景中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谶@種要求,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積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貫徹“考試即生活”的命題理念、參與生活、反映生活、透視生活、增強生活氣息。
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時,教師是這樣設計學生討論的問題:“2018年7月2日工作日,因為比較忙,浙江寧波青年周某忙到下午2點才吃上午飯。他就近找了家面館點了碗16元的面,吃了一兩口,就發(fā)現(xiàn)一根頭發(fā),比面還長。材料中周某的什么權利受到了侵害?你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遭遇?周某應該怎樣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也是一名消費者,他們在購物、消費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相類似的問題,因此學生有感而發(fā),討論相當熱烈。通過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法律,讓學生知道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習,更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
二、實施分層教學,有效達成“生生”互幫
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性會給課堂教學造成較大的困擾。部編《道德與法治》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獲得體驗,淡化知識點的講授,因此部編新教材的教學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全體參與。
分層教學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來開展教學的一種方法,首先,注重培優(yōu)輔差,及格的和優(yōu)秀的一起抓。例如,階段性召開不同層次學生座談會,通過交流談心,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對策,給學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對話,分層設置問題?;A問題可以安排學困生回答,綜合性較強的題型安排優(yōu)生回答。
三、科學選用優(yōu)質多媒體輔助教學,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多媒體融合了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功能,如果圍繞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聲像結合,如若科學選用,不僅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也為學生掌握理解教學內容拓寬了思路,有效地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如七(上)第七課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師問學生,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說說家是什么?學生答是住的地方,是吃飯的地方…接著播放視頻《時間去哪兒》,視頻內容從孩子呱呱落地到上學,到開始叛逆,到在外面碰壁挫折,到自己當父母,而父母卻老了…此時無需太多言語,自然引起學生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教學七(上)第六課第一框《走進老師》,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以獲得“福建省第四屆杰出人民教師”本縣小學教師黃金德的先進事跡引入新課,迅速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教師的職業(yè),增進對教師的熱愛之情。
四、探究式教學,競爭合作求雙贏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去學習的一種方法。探究式教學肯定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在《學習伴成長》,教師可以列舉典型案例,讓學生探討案例中人物的行為表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這樣的探究案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里,父親是一名木匠,母親則是當?shù)厣a隊的婦女隊長,俞敏洪回憶:我從小就在田里干活,插秧、割稻……樣樣都干,1978年,他的英語成績只有33分,一年后的高考,俞敏洪又一次落榜了,這次英語考了55分,1980年他的英語成績是93分,最終被北大錄取。俞敏洪的經(jīng)歷說明了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學習?”學生經(jīng)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后,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意義。教師也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總結,例如在此可向學生介紹往屆學生的具體做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完善教學評價,打通教學最后一里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完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怎樣進行科學的教學評價呢?首先,完善教學評價內容,在強化理論知識考核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考核,進而對學生作出全面評估,針對理論檢測,可通過考試、口試的方式進行,針對實踐考核,可通過模擬情境,讓學生進行情境體驗,由教師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判[3]。其次,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式,在師評的基礎上,推行他評、自評等方式,讓學生學會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評價自己和他人,進而方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
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建設任重道遠,基于部編新課程要求,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圍繞學生來開展教學,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接受知識的熏陶和洗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