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菊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該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其教學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還有復雜性、抽象性等特點,這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何使學生更為深刻、清晰地對相關數學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重點。隨著研究的深入,思維導圖逐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該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并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故而,該教學模式逐漸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一項重要輔助教學工具。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應用,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梳理數學知識結構,便于理解、展望相關知識點。但思維導圖的應用并非隨意的,而是遵循一定應用原則及策略的。本文旨在探究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睌祵W如此重要,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如何把課堂演繹得更精彩,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從教20多年來,我經歷過一次次的磨課,一次次的評課,一次次的反思。在這個歷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以“思維導圖”這種新的呈現方式建構新知,整理舊知,解決問題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它可以實現協助記憶、啟迪人的靈感、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那么,如何借助思維導圖,演繹精彩課堂呢?
一、借導圖,“助”自主建構
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的課程內容中,都涉及數學概念,對它的學習和理解是學習數學的起點, 這些大大小小的概念構成了孩子以后掌握整個數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越高,后續(xù)學習也就越順利。但數學概念非常單調,枯燥,無味,如果在新概念的學習過程中,能引入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明確當前所學概念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今后的延伸情況,進一步溝通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激發(fā)學生的有意義學習,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究 ,這樣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就“根深蒂固”。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基于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所以教師先利用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如圖:
取其中的1份就是也就是十分之一米,取其中的3份是3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三米,取其中的7份是7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七米。十分之一米可以寫成0.1米,十分之三米可以寫成0.3米,十分之七米可以寫成0.7米。由此讓學生理解十分之幾表示一位小數,一位小數就是十分之幾。
二、借導圖,“歷”探究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學情況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需要充滿個性化,需要是主動、生動活潑的。小學數學的學習方式不應局限于固定模式或填鴨式教學,教學方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均應是數學學習的常用途徑。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思考、推理、計算、驗證等空間與時間。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不是簡單地把公式直接灌輸給孩子,而是利用思維導圖。
先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沿著它的高剪下來,通過割、補后,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換為長方形,但兩種圖形具有相同的面積?;诖?,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觀察與思考,如長方形的長和四邊形的底長度是相同的,長方形的寬度和平行四邊形的高度是相等的。然后按照計算公式長與寬的乘積即為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這個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了剪、移、拼幾個重要階段,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就記得根深蒂固。
三、借導圖,“現”思維方式。
縱觀小學數學試卷,“解決問題”部分大約占百分之三十,所以解決問題的教學 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還是教學的難點。特別是新教師或年輕教師 在教學時沒有注重算理的教學,未能達到提高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很多題目所出示的條件都是間接的,由于找不到解題思路,所以中等以下的學生解決問題部分失分嚴重。此時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對數學信息進行深層加工, 把握信息之間的聯系,把隱藏在題目中的思維“暗線”鮮明地體現出來,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和倍問題”的過程中,有這樣的一道題“果園里有梨樹、桃樹、蘋果樹,共有490棵,梨樹比桃樹的2倍多40棵,蘋果樹比桃樹的2倍少50棵。梨樹、桃樹和蘋果樹各多少棵?”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能找準1倍數是桃樹,而“梨樹比桃樹的2倍多40棵,蘋果樹比桃樹的2倍少50棵?!边@個數學信息學生無法理解為“梨樹要去掉40棵,才是桃樹的2倍,蘋果樹要加上50棵才是桃樹的2倍?!贝藭r,教師如果使用思維導圖(畫線段圖)的形式體現出來:
孩子就不難理解,多的先減,少的先加??偪脭稻鸵鄳獪p去40棵(梨樹)和加上50棵(蘋果樹),就相當于桃樹的1+2+2=5(倍),從而求出桃樹的棵數。
四、借導圖,“明”知識體系
數學知識表面上看起來星星點點,就像散落的珍珠,其實它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掌握各個知識點間的關系,將相關知識點有效連接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則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對思維導圖進行應用,協助學生了解、掌握知識間的關系及變化過程,逐漸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更好地對所學內容進行整體觀察、回顧與分析,查漏補缺,從而達到節(jié)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
比如,在復習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時,所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有小數的意義、讀法、寫法、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近似數。如此零碎的知識讓學生整理起來錯綜復雜,在執(zhí)教這課時通過思維導圖(智慧樹)的形式把這些知識點有條理地體現出來,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五、結語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作為“學”的策略,能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盡量合理地借助思維導圖,成就課堂教學之高效。當然,思維導圖的合理運用,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能在“思維導圖”的點綴下越演越精彩,真正做到“數”海無涯“圖”作舟 。
參考文獻:
[1]謝泳濤.利用思維導圖促進高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探索[J].廣西教育,2014(30).
[2]黃芳.讓思維可視化促進深度學習[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7).
[3]劉慧年.思維導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12).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