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亨
摘 要:STEAM 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多學科融合的重實踐跨學科的一種教育模式。我們將 STEAM 教育理念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的本土化運作作為研究切入點,立足于瑞安市云周周萇小學,建構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農人”勞動實踐校本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多學科的融合,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新體系。
關鍵詞:STEAM;校本課程;勞動實踐
STEAM教育理念為加強和改進中小學課程開發(fā)提供了基本思路。STEAM教育指的是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shù)學(Mathematics)等多學科整合到一種教學范式中,把知識變成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的教育。STEAM以整合的教學方式,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倡導“做中學”,注重知識的跨學科遷徙及其與學習者之間的關聯(lián)。隨著課程的改革以及STEAM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STEAM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未來綜合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在中小學實施,對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突出的作用。STEAM教育模式的實施最終要以課程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我國,各地區(qū)、各學校又多以校本課程的方式落實STEAM教育,而高質量的STEAM校本課程需要以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來源廣泛的STEAM校本課程資源為依托。如何保證STEAM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實效性是是實施STEAM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而,明晰STEAM校本課程資源的價值、探討開發(fā)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開發(fā)流程以及開發(fā)環(huán)節(ji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瑞安市云周周萇小學是一所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學校,多年來學校堅持秉承“培千里良駒,育小馬文化”的辦學宗旨,在多年辦學中形成了“小馬文化”,自2012年開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F(xiàn)就該校開發(fā)的“小農人”校園基地勞動實踐課程,談談在STEAM視角下對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
一、背景
周萇小學的“小馬文化”,力求每一股教育力量都將生動有趣、快樂自由還給孩子,使我校每一匹“小馬駒”形成真誠、智慧、健體、賞美的品質,從而實現(xiàn)個性的滋潤、素養(yǎng)的積淀,成為志行高潔的“千里馬”。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耕文化是我國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xiàn)和反映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
二、STEAM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小學校本課程的實施對象是兒童,兒童心理學表明,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對環(huán)境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研究顯示,興趣是影響孩子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小學STEAM校本課程資源的設計和開發(fā)一定要有趣,課程的啟蒙作用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今后人生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和選擇性,有趣才能吸引孩子進行課程內容學習。因此,開發(fā)STEAM校本課程資源時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研究內容。
(二)整合性原則
STEAM教育是在建構主義和認知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以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知識有機整合為基礎的教育,跨學科、綜合性是 STEAM 教育的本質屬性,在課程內容上注重不同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STEAM教育并不是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和藝術五門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整合五門學科內容為一個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小農人”校園基地勞動實踐課程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多門學科的知識,強調在“做”中把分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三、STEAM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環(huán)節(jié)
現(xiàn)以周萇小學“小農人”校園基地勞動實踐課程開發(fā)過程為例,簡單闡述如何開發(fā)STEAM校本課程。
(一)整合多元課程目標
學校整合了科學、綜合、勞技、語文、數(shù)學等相關內容目標,將農耕文化、小馬文化以及少先隊道德建設活動相結合,通過親身參與農作物實踐、品味勞動的樂趣,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感悟、思考——內化、升華——外顯、行動”的教育規(guī)律,使之在實踐中成長,成為“真誠、智慧、健體、賞美”的小馬少年。課程目標涵蓋多元能力,如設計方案、動手制作、相互協(xié)作、觀察記錄、計算分析、尋找證據(jù)、解決問題等。根據(jù)課程特點,學校將課程目標細化為以下幾個:
1.通過分享課程綱要,明確本學期的活動目標任務,培養(yǎng)學生閱讀、獲取信息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本次活動,學生懂得種植需要“翻土——整地——施肥——播種——管理”等環(huán)節(jié),初步掌握一些種植方法,學會種植和管理一些常見的植物。
4.展示勞動成果,領悟到了勞動和收獲的喜悅,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光榮;收獲種子,體會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
5.通過小組活動,學會相互合作,體驗勞動帶來樂趣和種植的奇妙。
(二)設置融合性課程內容
《小農人》課程共安排19個課時,每周一課時,19周完成全部課時。共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種植準備階段:5課時,5周完成;
第二階段——種植實踐階段:12課時,12周完成;
第三階段——成果交流階段:2課時,2周完成。
(三)建立項目學習模式
STEAM課程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是項目的設計。STEAM項目設計強調將知識蘊含于情境化的真實問題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所學的學科知識設計解決方案。所以,跨越學科界限并建立項目學習模式,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農人”勞動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相互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建立了項目學習模式,在課程的每個階段,我們都創(chuàng)建若干小組、確立目標、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并相互交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為知識的建構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在項目學習中,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培養(yǎng)了質疑精神、團隊協(xié)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并在此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的科學探究的好習慣。
四、STEAM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經驗總結
經過我們的不斷探索,我們的“小農人”校園基地勞動實踐課程實現(xiàn)的農耕文化與勞動實踐和科學學科的有機融合。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做中學,在學中思,讓勞動實踐課程變得鮮活起來,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了學科素養(yǎng)。“小農人”課程還在不斷探索的路上,但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在提升。在STEAM視角下的“小農人”校園基地勞動實踐課程將在不斷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李智勇. 談談傳統(tǒng)醒獅民俗活動的傳承[A].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2015 年 12 月(下)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C].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2015:2.
[2]余勝泉,胡翔.STEM 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 4) : 13 - 22.
[3]陳海翔.淺論小學校本課程開發(fā)[J].小學教學研究,2016,(07):63-64.
[4]馬玉龍.STEAM 愿景下的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開發(fā)[J].基礎教育參考,2017,(03):38-39.
[5]劉 丹,鄭 長 宏.STEAM 理念下的校本課程“圓”型教案設計———以“正方形賽道”一課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8,(04):70-73.
[6]張文蘭等.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 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