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燁 王婷
摘 要:近年來,高校的進一步擴招,使得高校學生的人數(shù)在不斷攀升,這樣一來,不但使教學管理工作的難度增加,而且還為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教師要不斷迎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以此來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增強培育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以人為本;重要性
引言:對于高校來講,人才的培育才是其根本任務,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除了需要高校管理人員的配合,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
社會所需要的不同方面的人才幾乎是通過高校培育出來的,由此可見高校教育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是高校培育工作的重要目標,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加突出,這樣的話,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通過不斷的鼓勵來發(fā)掘學生自身的潛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相關的活動項目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1],這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很大的幫助,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從而為其綜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校相關的教學人員除了要積極認識到“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還要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工作中,這對學生張揚個性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教育管理人員缺乏人文意識
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員是相關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因此,其管理意識非常重要,但是從當前的高校管理現(xiàn)狀來看,這些教育管理人員都欠缺一定的人文意識,這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雖然,“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經得到普及,但是有一部分管理人員沒有正確認識到此理念的實際意義,所以,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還是無法打破原有的管理方式,自身的教育理念也得不到革新,距離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還有一大段距離。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當學生是有關知識的接收者,在課堂中并沒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這對教師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二)教育管理方式與人文特征不符
相關教育管理者人文意識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其管理方式與人文特征不符,從實際情況看來,盡管每個教育管理人員的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卻高度的一致,就是對事務的處理不能夠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主要表現(xiàn)在管理模式相對單一這方面。從當前的高校管理工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員還是運用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來開展相關的工作,不但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還嚴重制約著當代高校生的發(fā)展,使其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失去相關教學活動的參與興趣,這樣不僅無法發(fā)掘學生的探索精神,還會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即使將來走入社會,也無法融入到正常的企業(yè)中發(fā)展自己。此外,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很多高校都開展了課外實踐活動,但多數(shù)都是流于形式,為的是迎合新課改的發(fā)展目標[2],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根本無法將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進行結合,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只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做到以人為本,才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合與滲透
(一)重視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學生是被教育的主體對象,而教師作為教育管理的主要實施人員,應該結合各方面的因素,積極與學生展開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其有個更深層的了解,尤其是當一些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時,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征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才可以拿出有效的應對方案,來幫助學生疏導其心理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一來,教師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就可以結合其身心特征,來制定管理計劃,繼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發(fā)揮好“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作用
在高校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有關的教育管理人員要能夠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其中,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相關的教育管理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最終導向來展開有關工作,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個性與共性的融合中不斷的進步。原本枯燥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會逐漸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不但可以將自身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出來,還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有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身的想法,避免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來抑制學生思維的拓展,這樣才可以為學生開拓出更大的學習空間。
(三)建立需求環(huán)境
為了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發(fā)揮到極致,高校應該通過多方位需求的建立,結合學生的日常習慣、社會的崗位需求[3],來為學生制定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在相關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教師全力配合的同時,還需要一些社會上用人單位的支持和協(xié)助,這樣才能夠將此項工作做得更好。作為教師,要嘗試根據(jù)自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用學生能夠很快接受的方式把知識點傳授給他們,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加上我國應試教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很多時候高校生還需要面臨一系列的考試,這樣的話,就更要將相關的管理方式偏向實際操作這方面內容,尤其是在報考應試內容時,要主動貼合社會需求,只有在不斷建立需求的過程中,才可以讓此教學模式發(fā)揮出自身最大的價值。
四、總結
總而言之,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還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這對當代大學生更全面的認識自我、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讓我國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謝榮彩.論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合與滲透[J].廣東蠶業(yè),2019,53(03):77+79.
[2]么揚.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合與參透[J].藝術科技,2019,32(02):237.
[3]賈斯棋.談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合與滲透[J].才智,2017(27):37.
作者簡介:展燁,女,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王婷,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