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要:課堂是學校的基本組織形式,更是高中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戰(zhàn)場,課堂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和作用,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英語學科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關鍵詞:高中;英語;有效性;備課;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目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單薄等諸多問題和不足,導致課堂教學的效率低、效果差?;诖?,本文將從課前精心備課、巧用教學方法與多元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出發(fā), 系統(tǒng)地分析與研究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科學方法和具體路徑,希望可以為一線的高中英語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眾所周知,機會從來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同樣,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前安排課堂教學的具體活動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預設各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才能避免實際課堂活動的混亂無序。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始之前進行精心地備課,全面、深入、認真地研究英語教材和主要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并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需求和性格特征,以此為基礎來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安排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的全面考慮。
例如,在教授《The Million Pound Note》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教學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重點,上課后,筆者再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們組織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能夠很好的把握住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們更好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一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筆者通過課前精心備課,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目標的呈現(xiàn),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巧用教學方法,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而選擇、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策略,直接影響和決定了教學的最終效益。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需要徹底轉變過去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嘗試運用問題驅動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合作法、情境教學法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全方面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的氛圍變得分外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有效推動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Women of achievement》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先讓學生們對本課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認識故事的內容,然后,筆者再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幾個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生探究活動結束后,筆者再通過多媒體展示與材料相關的人物圖片,讓學生們根據圖片內容進行比較歸納,進而鍛煉學生們的歸納能力。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有效滿足了學生們的學習需求。這樣一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筆者通過巧用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多元教學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反饋,同時也是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以說,高中英語教師需要重視課堂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并積極嘗試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自身、小組成員、家長等多個主體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教師則需要利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展開過程性評價,保證課堂評價的公正、客觀、有效,進而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保障,筆者實施了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們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學生們進行評分,作為評價的第一部分;在課程結束之后,筆者再根據學生們的課堂表現(xiàn)對學生們進行評分,作為評價的第二部分;在課程剩余時間,筆者將評價表下發(fā)給學生們,然后讓學生們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自我評價,作為評價的第三部分,綜合三個評價階段,再對學生們進行完整的評價,從而實現(xiàn)公平的評價過程。這樣一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元教學評價,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值得引起每一位高中英語教師的關注以及重視。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應該繼續(xù)研究,通過課前精心備課、巧用教學方法與多元教學評價等策略的運用,來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進而實現(xiàn)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興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32):173-174.
[2]姜春潮.以生為本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管理有效性研究初探[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9,18(04):27-28.
[3]胡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討——淡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