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娜
摘要:教育思想大討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應用型本科教育建設目標,鞏固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心地位,以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專業(yè)內涵建設、課程建設、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為重點,系統深化新興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適應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的實用型人才?/p>
關鍵詞:大討論;教育思想;基礎學科;學以致用
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新興應用型高等院校的發(fā)展以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為契機,一句話德才兼?zhèn)?,方是社會主義建設棟梁之才培養(yǎng)的基礎。以大學生刻苦讀書為切入點,引導大學生求真務實,勿浮夸虛偽;要求大學教師秉承優(yōu)秀的教學傳統,熱愛教學、刻苦研究,潛心育人;提升應用型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對教學業(yè)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加大,引導教師潛心研學,教書育人,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職業(yè)幸福。中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fā)展,全國微商遍地,旨在提高自身或者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但是,大學教師面對經濟上的選擇,何去何從,如何安心科研,靜心教書,全心育人,都是新一輪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下,新興應用型高校著重于自身內涵的提升,這就要求促進大學教師收入水平提高與教學水準提高,保證人才的相對穩(wěn)定,磨煉教學科研隊伍。同時,建設更加科學合理的高水平教育教學體系,提升各個專業(yè)學科領域的教學科研水平,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理念先進、學以致用的一流師資與專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有用的棟梁之才,充實到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
一、德為樹人之本、育才之基、成才之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根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知識相融合,圍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致力于教書育人,努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擔當起學生在價值觀與人生觀逐漸成形時期健康成長的指路明燈。要積極探索有效的育人方法和途徑。育人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格養(yǎng)成和人生發(fā)展三大方面。作為大學教師,雖說不能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但要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教育目的,悉心教學,潛心科研,用強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虛懷若谷能包容有度量,內在與外在比較完美的結合,知行合一。如若大學教師缺乏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空間也有極大限制。人格養(yǎng)成是人的教育基礎,一個專業(yè)水準極高的人,如果人格高尚,其正面作用會很大,如果人格缺陷比較大,其負面影響也會不小。大學生接受教育是反省人生的開始,反省人生是發(fā)現自己、認識世界、自我認知的過程。古人常說每日必三省吾身,查漏補缺,及時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和錯誤,然后想方設法加以彌補完善,這樣及時得到匡正的人生才會越來越好,人生道路才會越走越順,人生奮斗的目標會越來越清晰明朗。
高校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使大學生明理、增知、習學本領,更是大學生的精神導師,指導大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大學教師的言談舉止均會對學生產生比較久的影響。大學教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品德高尚、行為端方,像瑤池中的清香白蓮一般,雖出污泥而不染纖塵。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就要懂得教師的薪酬是成不了大富翁的,但會深受世人尊重。德才兼?zhèn)涞母咝=處煟渚褙敻皇峭坏?,那就是——美德與學識。美德如玉,學識如金,德才兼?zhèn)洳拍芙鹩窬愕?,珠圓玉潤。大學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煉自我意志,不斷地總結經驗與吸取教訓,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發(fā)展成熟,實踐和時間會留給教師成熟的頭腦,高尚的品德,積淀出優(yōu)異的學識,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高技能人才。正如宋朝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為新時期的大學教師而言,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大學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待人接物、道德情操、學識素養(yǎng),在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眼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以說對大學生產生著“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老百姓有句俗話說得很貼切“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對廣大人民教師來說,薪酬雖然不高,物質生活比不得穿金戴銀之人,但最大的職業(yè)榮譽感來自學生品德優(yōu)良和于國于家有望,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
二、教育教學要與時俱進,不要墨守成規(guī)
實踐證明,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帶來的只會是落后和衰退,勢必會被時代所摒棄。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來臨,在教育界,要求教育教學也要適當的提速方能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應用型高校,推進基礎學科課程內容更新,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fā)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人教材;推動課堂革命,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將質量要求內化為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價值與自覺行為。致力于領跑示范,適應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對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持續(xù)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造就源源不斷、能謀善斷、敢闖會創(chuàng)的青春力量。在當前巨大的就業(yè)壓力面前,培養(yǎng)大學生主動思維的意識和夯實的各項技能,大腦加雙手,思維加技能,讓應用型高校的大學生們畢業(yè)后,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真正的一技之長,從容地面對社會,雖不能稱之為一招鮮,吃遍天,但在激烈的競爭之中有立錐之地,小則為家,大則為國。
高?;A學科,課堂教學內容要敢于創(chuàng)新。教師在使用現有教材時,基礎學科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可從四方面實踐探索:(1)從教學內容背景人手。拿本科公共英語教材來說,可注意教材背景厚度的適當拓寬,開拓大學生的視野。(2)從教材內容的講授過程著手。由于課時的限制,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注重教給學生知識的答案以便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對傳授知識的過程重視不夠,特別是在傳授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時,滲透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手段方法不多。(3)從教學內容新穎度上下一番功夫。教學內容不能目空一切,眼高于頂,脫離現實,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勵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內容不能僵化,教師講不得其法,學生學不得所學。(4)從教學內容的應用角度創(chuàng)新。讓大學生明白自身所學學科的應用價值,鼓勵大學生到科學實驗基地親身感受知識的應用。激發(fā)大學生求知欲、創(chuàng)新欲。在高校基礎學科深入改革的過程中,大學教師的德與術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大學教師的術就是指純熟的教學技能與比較精深的科研水準,用科研推進教學,教學為科研積累第一手的研究材料與研究對象,這對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大學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科研材料,每一節(jié)課都可以建立教學檔案,內容豐富,總結反思,深入研究,即可單一研究也可以整體研究,為各學科各專業(yè)的科研打下夯實的基礎,提供有力的科學保障。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教研不是個人的單打獨斗,需要各學科通力合作,以教學研究方向為基礎,組成教科研建設團隊,按照研究方向組建教研團隊,在根據自身優(yōu)勢選擇的基礎上,將學科專業(yè)全體科研工作者相對固定地“分配”到不同教研團隊中。每位科研工作者都確定一個明確的研究攻關方向,都清楚自己在整個學科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參加一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織團隊,接受相應的團隊領導,參與到教研團隊的教研活動中。定方向、定團隊就是要解決學科專業(yè)建設缺乏凝固力和向心力的問題。各個學科專業(yè)的特色、方向和團隊等要以紅頭文件的形式發(fā)布,人員確保穩(wěn)定,不因學校領導、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變化而任意改動,將其數字化,標準化,作為今后各學院,專業(yè)科研骨干力量的引進、教研經費的分配、招生計劃分配等多項工作的權威依據。
三、結語
高校基礎學科的教師不是他人所稱的“烏合之眾”,基礎學科是各個專業(yè)的基礎,是培養(yǎng)人們思維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基礎學科。通過基礎學科教師們刻苦的教研,精心的教改,多元的傳授手段,大學生們通過大學基礎學科的學習,使當代大學生能看到技術、科學和醫(yī)學等各學科正不斷壯大,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夠清楚地看見技術、科學和醫(yī)學在未來對人類產生的巨大影響。因此,更加了解這些學科領域,心境和態(tài)度也會變得更為開放,更為從容。教育是無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們也有自己的中國夢,廣大教師共同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個又一個棟梁之才,建設祖國,為祖國服務。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民辦高校教師,要做國家教育事業(yè)的一塊磚,一團泥,一把沙,貢獻自己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國棟,董建江.努力拓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間[J].中國高等教育,2002(3):19-20.
[2]張軍.探索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唐山學院學報,2008(4):97-99.
[3]吉滿倉.提高教師關注度形成教師獻策力[J].中華少年,2016(25):65.
[4]楊帆,李惠先.基于過程管理的翻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7(2):57-58.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冀宏,顧永安,張根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視閾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6(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