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摘 要: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學的科目變得比以前更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就變得十分重要。學生高效率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做好課后反思,從不同層面來探究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策略研究
高中階段是學生的關鍵節(jié)點,因為它直接和學生的高考成績掛鉤,高中地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比較低,而且很多教師還一直在用傳統(tǒng)、保守的教學方式來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已經(jīng)不再適用現(xiàn)代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了。因此,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基于如何建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策略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善用地理教具,來構建高效課堂
地理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識,也包括自然科學知識,是將文科知識和理科知識結合在一起的一門課程。像天體運轉、板塊構造等教學內容,不僅需要學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知識,還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如果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八大行星中,離太陽近最近的是水星,最遠的是海王星,可能學生聽著就很糊涂,而且還不容易記住所講的內容。因此,在課堂上,針對抽象的和需要想象的知識點,教師應該積極地用教具來進行展示分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以講解《板塊的劃分》為例,這節(jié)課主要介紹的是六大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教師在講到六大板塊的分布時,不能只是單純地介紹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等這種比較空泛的話語,如果這樣的話,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六大板塊的具體位置。所以教師應該用板塊劃分的圖片來進行展示,因為圖片展示的效果要比教師苦口婆心說上半天好得多。示意圖一展示,學生一目了然就知道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比它們所對應的大陸范圍大,面積廣;太平洋板塊比太平洋范圍小等。除了用示意圖展示外,現(xiàn)在也有很多立體的板塊劃分模型,不同的部分用不同的色塊來展示,而且學生也可以進行組裝。這種直觀、立體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加深記憶,而且不用死記硬背就可以記住板塊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
二、營造課堂氛圍,來構建高效課堂
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壓力本就相對較大,如果教師上課再過于死板機械,不注重和學生的互動溝通,那么學生就很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就很容易消散。所以,對于高中教師來說,應該注重和學生的互動,如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給予回應,或點頭肯定或口頭表揚;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和學生的溝通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學生比較迷惑不解的知識點,根據(jù)學生反饋來改進教學設計等??傊處煈摃r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jù)學生的反應來靈活調節(jié)課程安排,從而營造活潑有趣的課堂氣氛。
以講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本篇結構很簡單,就是分為整體性與差異性兩部分。當教師講到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分享自己的觀點。如:同學們去旅游時,有沒有發(fā)現(xiàn)旅游的城市和你所居住的城市在地貌、氣候、植被分布上差別很大?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學生都有出去旅游的經(jīng)歷,所以教師不用擔心學生沒什么東西可分享。然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去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讓學生自己試著去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那么大的差異性,教師根據(jù)學生給出的解釋再進行講解判斷。這種形式很好地把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經(jīng)過學生分享,然后教師給以解答的這種形式,就可以很好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真的對實際生活有所幫助,從而增加對地理的喜愛。通過課堂分享的形式來活躍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創(chuàng)設小組討論,來構建高效課堂
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情況下,以討論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一個重點。課堂討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教師來說,課堂討論是學生對所講知識的具體運用,教師可以根據(jù)討論的結果來判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可謂一舉多得。但是教師也應該注意課堂討論紀律的維持與討論進程的把控,不可讓課堂討論的時間變成學生嬉戲打鬧的借口。
以講解《地球上的大氣》為例,本章主要講述了氣壓帶、風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知識。教師在講解完本章所有知識點后,可以提出問題,叫學生進行討論。如:為什么市區(qū)的溫度要比郊區(qū)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要求三至五個人一組進行討論,比賽哪個小組想到的原因更多,解釋得更全面。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可以控制討論的流程以及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通過小組討論比賽的形式,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問題的討論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對哪些知識點掌握不足,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成績。
四、巧用導課形式,來構建高效課堂
一個優(yōu)秀的導課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萬事開頭難,有一個順暢、不生硬的導課形式,就為構建高效課堂開了一個好頭。教師導課的方法有很多,如提問題、做游戲、舉例子等,特別是現(xiàn)在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達,利用視頻來引出知識點的形式也越來越常見。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開啟知識點的講述,巧用導課形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因為良好的導入形式可以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從而構建一個高效的課堂。
以講解《地球上的水》為例,本章主要講述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海洋運動以及合理利用水資源。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來導入知識點,詢問:有哪位同學知道雨水是怎樣形成的嗎?有學生可能就會回答說是因為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后,變成水蒸氣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了。因為這是初中就學過的知識點,所以學生基本上都可以順利地回答出來。然后教師還可以接著問:那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和雨水的循環(huán)是一個道理嗎?這時學生就不敢輕易回答,所以教師也就可以順利地進入今天所講的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的內容。以這種循循善誘的形式開啟所講知識點,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
總之,一個高效的授課模式,一直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做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更應該如此,從各個方面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還可以提升教師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吳清財.淺談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9(18).
[2]王進農.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