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浩
摘要:在新課改下,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注重“以生為本”。這就要求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必須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自身角色在整體教學活動中的實質性改變。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了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轉變
新課改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學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注重改變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構建開放型的授課方式,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更多具備地理素養(yǎng)的人才。具體如何做呢?這就需要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嚴格依據(jù)學生學習實際、發(fā)展實際,深入思考、探究。
積極轉變師生角色,有效實施生本教育理念
就如今的高中地理課堂而言,在具體學習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非常被動的,往往都是老師推一步,學生走一步,不推就不走,完全沒有主角意識,到頭來,雖然老師付出了很多,但是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如此,才能深入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教師呢,應發(fā)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學會獨立,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多合作,多交流,多自主學習。并且新課改中也明確強調(diào)師生和諧平等關系的建立,所以說,師生之間不光要進行認知的交流,還要進行情感的溝通。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就會發(fā)生實質性地改變,當下生本教育理念盛行,如果把生本教育理念巧妙融入于地理課堂教學中,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過于依賴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獨立學習。
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注重全體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眾所周知,由于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特征等一系列的差異,因此,導致學生的知識水平也有很大不同。而要想充分滿足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需求,就需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既不能讓教學過難,又不能讓教學過于簡單,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高效進行,真正達到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和發(fā)展的目的。同時,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拓展知識廣度,還非常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對地理學科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尤其是讓學困生不再懼怕地理學習,而是更樂于學習地理,真切感受到原來地理并沒有那么難。拓寬知識廣度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僅能把那些復雜抽象的地理問題具體簡單化,還能確保小組合作探究的順利高效進行,增強每位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全體學生都樂于學習,并樂于自主學習,從而真正全方位發(fā)展。
積極轉變教、學的方式,注重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新課改形勢下,對高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多開展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促使學生自覺學習、探究。就教學觀念來說,應是由教慢慢轉變?yōu)閷W;就教學模式來說,應是由統(tǒng)一慢慢轉變?yōu)獒槍π?、差異性;就師生關系來說,應由僵硬慢慢轉變?yōu)楹椭C平等。眾所周知,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說白了就是師生兩者之間應多溝通、多交流,彼此之間大膽表述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兩者之間最好是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不再像之前的教學一樣,而是老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真的是互教互學,平等交流。例如:在教學《河流地貌的發(fā)育》內(nèi)容時,教師切忌一味地傳授、灌輸,而是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學生多溝通交流,看看如何才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等等。另外,大力倡導探究學習也是非常重要,其說白了就是基于教師精心選擇教學內(nèi)容上,不斷啟發(fā)學生,讓他們嘗試著發(fā)現(xiàn)、探討、解決問題。就現(xiàn)階段來說,已經(jīng)有很多學生意識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呢,只需適時引導就行,如此,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積極轉變結果學習為過程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教師應打破一直是“結果學習”的局面,而是應把其轉變?yōu)椤斑^程學習”,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學習,讓學生有大膽質疑、主動探究的意識,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什么是結果教學呢?其實質上就是過于強調(diào)結果,急于求成,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感受,因此,強調(diào)過程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在過程教學中,既能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又能有效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且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還要高度重視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教師只有把結果轉化為不斷收獲的過程,才能讓知識真正轉變?yōu)橹腔鄣慕Y晶。例如:在教學《地球的圈層結構》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采用談話法、小組討論法、課件演示法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討論下人類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哪種方式能將地心的信息也傳遞出來?其機理是?當?shù)卣鸢l(fā)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讓學生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能嘗試根據(jù)地震波劃分地球內(nèi)部圈層,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形成地球系統(tǒng)觀念。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不管是新課改,還是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都呼喚創(chuàng)新。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主動吸收新理念、新思想等,同時還要深入探索實施地理教學的新途徑,如此,才能與時俱進,緊隨新課改發(fā)展潮流,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創(chuàng)新型、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麗麗.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城市地理, 2016(12):218-218.
[2]劉甜. 淺談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師角色的轉變[J]. 新課程學習(中), 2014(10):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