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語文課姓“語”,要把語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來。語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程少堂先生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其實,對于一個普通的語文教師來說,“語文味”這個概念可以講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說更接地氣一些,能讓語文老師一看就懂,促使他們在課堂上去主動、精心地“調制”這種味道。在語文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chǎn)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的文明氣質和優(yōu)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層次便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養(yǎng)。因此,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文字、沉入文字、揣摩文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鑒賞方法、表達能力。
會讀。竇桂梅說:“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力求豐富自己的感情,錘煉自己的語言,積淀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站在傳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在語文閱讀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寫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寫”,在字里行間多逗留、多把玩。學生在閱讀時要做到“三要”:一是要讀通、讀懂,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抓好三類詞句——優(yōu)美精致的典雅句、言簡意賅的警策句、行文布局的關鍵句;二是要讀出感情、讀出趣味,通過朗讀、默讀、朗誦等形式,將文章蘊含的感情讀出來,達到“文如口出”“文我交融”的境界;三是要讀出問題、讀出思考,對文章的題目擬定、詞語使用、句式安排、結構設置、標點使用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設疑質疑,同時通過反復閱讀進行自我解疑。
會析。小學語文課文文筆華麗、文字優(yōu)美,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文學語言獨特的“美”。新課改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是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賞析和感受到文章的美。就小學語文而言,美育往往是通過閱讀課文實現(xiàn)的。課堂上通過充分、多種形式的精讀來把握課文的內涵,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課文的架構和語言文字運用之妙。品讀課文要做到突出重點,一方面要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的主旨,也要善于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認真推敲、反復琢磨,品味文字間的“筋道”,從而在寫文章時注意語言的錘煉和選擇。
會寫。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yōu)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笆巢粎捑保萌∩?,名言警句、美語片段、人生箴言均可摘錄。還有交流,交流的好處很多,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找到“他山之石”,可以站在巨人之肩,從而“見賢思齊”……學習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傷,在感情上融入,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課文,并由此遷移運用,把文章寫新穎、寫生動、寫形象、寫傳神。
(作者單位:江西信豐縣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