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 ?語文課堂建設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關,自課改推行以來,語文課堂有了巨大變化,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性也得到了發(fā)展,語文課堂展現(xiàn)出了新的活力,爆發(fā)出了勃勃生機。但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仍存在著些許遺憾,推動語文課程建設應突破狹隘的教材觀,采用復式樣本教學,兼顧工具性和文學性,在發(fā)展能力的同時提升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責任感和上進心,做到有心、有想、有智、有為。
【關鍵詞】 ?語文課堂建設 文學性和工具性 能力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045-01
語文課堂建設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遲艷杰教授《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以〈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為例》一文(以下簡稱“遲文”)中所介紹課例,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渲染,聯(lián)系學生生活體驗,孩子們淚流滿面,孩子們愛父母的情感升華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悌意義生發(fā)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努力建設心目中的“四有”課堂:有學生、有標尺、有側重、有目標,讓孩子們借著語文的翅膀,飛向四海八荒,品讀世事百態(tài)。
一、語文課堂應有“學生”
這一方面要求語文課堂應以“生”為本,拋棄“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tǒng)的“一講到底”的課堂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以生為主、以人為宗,解決“生”之所需,以求“生”能有所得;另一方面,這是語文人文化的需求,語文課堂應尊重人、體現(xiàn)人、影響人、塑造人,體現(xiàn)人的價值與意義,蔡元培認為:“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學校教育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故處處要使學生自動。通常學校的教習,每說我要學生圓就圓,要學生方就方,這便大誤。最好使學生自學,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壓到學生身上。不過看各人的個性,去幫助他們作業(yè)罷了?!毕膩D尊也強調(diào):“學問要學生自求,人要學生自做。我們以前種種替學生謀便利的方案,都可以說是強牛飲水的愚舉。最要緊的就是促醒學生自覺。學生一日不自覺,什么都是空的?!?/p>
二、語文課堂應有“標尺”
在《愚公移山》的教學中,智叟“智商很高”,愚公被定位為“狡猾”“一根筋到底”;在《背影》的理解中,“父親”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在《火燒邱少云》中,運用醫(yī)學原理證明故事是虛假的。諸如此類的語文課堂實不少見。誠然,完全忠實單一的人文價值灌輸、沉默死寂的課堂授受是學生不愛語文的根源,但走向極端的多元解讀、個性張揚、碎片化的信息轟炸,又能夠有怎樣的實際效果?
語文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應當是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應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其目的在于為學生更有效地體驗與理解語文內(nèi)容并形成日后生活中能夠踐行的正確價值觀。語文教學盡量允許、激發(fā)學生對同一文本內(nèi)容生成不同的意見,這無疑是正確的,但不作引導放任學生的意見則相當危險,只有具有價值規(guī)范的“對話”和“生成”才不至于滑向“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可以不是”的泥潭之中。對《愚公移山》多種理解的問題在于消解了傳統(tǒng)思想的意義,對《背影》等課文的“現(xiàn)代性”誤讀在于不能區(qū)別文學文本與科學文本的差異,這些做法違背了人文熏陶的基本宗旨。教材所編入的文本乃匯集圣賢文人之經(jīng)典,在語文課堂中應始終堅持立足于“文本”,植根于“課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鼓勵創(chuàng)新但不嘩眾取寵、不過分解讀、不七扯八拉,自有一把標尺立于心間,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字的文學功能,對學生形成強烈的震撼并使之內(nèi)化成一種準則。
三、語文課堂應有所“側重”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多元化的過程,是聽、說、讀、寫能力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過程,是知識與能力、個性與情操共同進步的課程,特別是三維立體目標的提出和推廣更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統(tǒng)籌兼顧、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廣大語文教師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努力強化三維目標意識,試圖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有全局觀念、要有非常明晰的學習目標包括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以及課堂目標,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確保學生每堂課都能有所收獲,把三維教學目標真正落實到實處。
四、語文課堂應有“目標”
一堂語文課應讓學生有所“得”,或在學生心靈的大海上掀起滔天巨浪,或在其精神家園注入一汪清流,或在失意時給予一些希望,或在行途中為其長鳴警鐘,或在往哲先賢中拾得些許精髓,或在經(jīng)典著作中學得做人的道理。
語文教育千變?nèi)f化卻又妙趣橫生,這里有著跳躍的思想,有著成長的痕跡,有著人性的美好,有著溫暖的關懷。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做到心中有學生,眼里有光芒,手里有課本,胸中有情懷,做一名快樂的語文人并將這份快樂代代相傳。同時,在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應加強學習、注意思考、打破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志存高遠、目標明確,力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參 ?考 ?文 ?獻 ]
[1]期刊:遲艷杰.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以《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2(7):66-68.
[2]著作: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A].中國蔡元培研究會主編.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著作:夏丏尊.近事雜感[A].商金林編.夏丏尊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4]著作: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5.
[5]期刊:曾慶梁.中學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及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2007,(S1).